王慧
在我记忆深处,时常印刻着这样一个画面:
2009年,一个冬日的午后,姥爷坐在桌前埋头吃饭,姥姥坐在一旁静静看着。“你看我干什么?你想吃?”姥爷用略带沙哑的嗓音问,并顺手给姥姥嘴里塞了一块儿肉。姥姥像孩子一样开心地笑着。饭后,姥爷拉着姥姥的手去散步,看着他们蹒跚的背影,我百感交集,因为那时的姥姥患老年痴呆症多年,她已经不认识自己的儿女,只记得姥爷一人,医生说,她的智商只有三岁。
姥姥1934年出生,听妈妈说,姥姥是跟随家人从伊盟一路逃难到临河的。为了全家人不被饿死,只能靠出嫁女儿来换取粮食。于是,姥爷用三石糜子娶回了姥姥,那一年是1949年,姥姥16岁,他们在新中国成立的爆竹声中结为夫妻。
婚后,姥姥和姥爷共养育了11个子女。5个儿子中两个当兵报效祖国,6个女儿全部留在农村,建设家乡。二舅1978年入伍,1998年转业到司法系统,2016年退休。四舅是1986年入伍,1998年转业于公安系统,负责基层派出所的工作。四舅非常忙,前几天他在家族群里晒出一张照片,这是他21年来第一次和家人周末共进晚餐。大姨是我们当地有名的种植能手,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临河区双河镇进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玉米大村”“番茄大村”。二姨是有名的养殖能手,她养的牛羊个个膘肥体壮,总能卖个好价钱……姥姥因此被当地政府光荣地授予“英雄母亲”的称号。
2010年腊月姥姥去世了,这一年世博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儿女们多想带她去看看。如果姥姥还活着,今年应该是她和姥爷结婚70周年,儿女们多想在国庆节给他们庆祝70年的白金婚……
妈妈1963年出生,妈妈在众姊妹中排行老七,由于是女孩,所以念书只到初中。20岁那年,为减轻家里负担,姥爷为妈妈挑选了家境还不错的一户人家,姓王,有一独子,正是我老爸,再后来,1983年就有了我,那一年包产到户,家里有了责任田;再后来,1984年有了小妹。
小时候,在我心里,妈妈就是一把戒尺,严格又严厉,无论走到哪里,总是觉得随时随地有双眼睛在盯着,稍一犯错,就被惩罚。随着年龄的增长,妈妈在我心中的样子居然变了,变成了一盏指路灯,无论遇到什么事,只要想到妈妈,心里就会有力量。
1997年,我清楚地记得那是香港回归的年份。那时的我正读初中,课业后还是时常会到田地里干农活儿。春天,妈妈带我播种玉米,这是我们第一次铺用地膜。我问妈妈,为什么要铺地膜呢?妈妈说:“这是科技种田,是为了给种子保温和保墒,增加产量。”夏天,我和妈妈一起锄草。妈妈告诉我,锄草不仅是为了给庄稼松土,更是为了不让草影响庄稼生长。很多年后我才明白,这锄草不正像天下父母对儿女的用心吗?总是担心自己的儿女受到伤害,拼命地想要保护。秋天,妈妈带我收葵花、掰玉米。为了把丰收的粮食赶在最好的时机卖个好价钱,我们常常挑灯夜战,累到筋疲力尽的我也曾埋怨妈妈,如今想来,那些经历对我来说太珍贵了,她让我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和勤劳的价值。
2001年我和小妹都来呼市上学。这一年父母卷起铺盖卷,怀揣着家里仅有的2000多元来到呼市开始了10年打工助学的生活。10年,有欢乐也有痛苦。最开心的是,在爸妈千辛万苦的支持和各种方式的鼓励下,我们俩个农村娃终于如愿以偿拿上了本科毕业证。最心酸的是,妈妈为了给我们攒学费,让我们吃饱穿暖,这10年甚至不舍得租房,住过加油站、汉堡厂……
2016年,父母以城市务工人员的身份正式入住市政府集中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祥和苑公租房小区。拿到钥匙的那一天,妈妈开心的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我和小妹。我和小妹买了鲜花,在公租房里和妈妈聊过去、忆往昔。妈妈百感交集,激动地说:“我们总算在首府这座大城市扎根了。”老爸也开心地说:“咱们现在呼市有房,临河有地,是不是已经奔小康了。”“其实10年前咱农村减免了农业税,就开始奔小康了。”妈妈开心地说。我和老妹连连点头。
2008年,给我留下太多记忆。这一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奥运圣火在呼和浩特传递时,我兴奋地跟着跑了一上午,至今回忆起那红旗飘扬、热血沸腾的场面仍激动不已。这一年,我结婚了,收获了爱情,创建了家庭,正式成为“呼和浩特媳妇”。这一年,我工作了,结束了16年的求学生涯,成为呼和浩特日报的一名记者。
永远忘不了成为一名真正记者前的艰辛考验,更忘不了5年的采写生涯。作为记者,采访、记录、拍照一连串的工作下来,常常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如今想来,憋着尿车上车下采新闻的自己真的似乎很“厉害”。每年的“两会”是最考验记者能力的时候,白天会议不断、采访不断,根本没时间写稿,夜幕降临写稿正当时,记者们围在一起熬到深夜写稿的经历着实让人难忘。
2015年,我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2018年社领导又让我挑起了团工作的担子。
儿子今年8岁,前几天他放学回来问我,“妈妈,老师让我们找幸福,幸福在哪里啊?”我微笑着摸摸儿子的小脸告诉他,“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妈妈从你太姥姥和姥姥身上就看到了幸福。我们是中国梦的一份子就是幸福。”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