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不为人知的英雄故事,就珍藏在这小小的嘎查村之中。
他在新婚的第7天,就辞别妻子,投身革命;他端起机枪向敌人扫射,弹尽后拆碎机枪零件,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头颅被敌人砍下,母亲凭着他手指的疤痕才辨认出他的尸体。
一个初冬的清晨,我们出发,前往距离科左后旗甘旗卡镇东60公里外的一个小小的嘎查村落———包牤牛嘎查,去探访这位70年前的英雄。初冬的包牤牛嘎查,庄稼已经收割完毕,广袤的田野上,红顶灰顶的砖瓦房整整齐齐的排列着。
包牤牛嘎查祥和地静卧在田野之上。70年前,这位英雄,也和普通人一样走街串户,与群众话家常。脚踏英雄的故土,才感受到英雄离我们如此之近。这里是包牤牛成长地和工作的地方。70年后,这位英雄,向我们走来,提醒今天的人们,不要忘记昨日的战火,不要忘记革命的初心。
火炕上,一个煤油灯亮随着风忽闪忽闪的驱散着夜色的黑暗。还是少年的宝音朝古拉,与爷爷奶奶团团围坐在炕上,倾听爷爷讲述包牤牛的英雄故事。“咱们嘎查北街有一个叫包牤牛的年轻人,加入解放军,与国民党匪徒的战斗中,弹尽牺牲……”这是包牤牛嘎查党支部书记宝音朝古拉少年时无数夜晚中一个普普通通的景象。
“爸爸,包牤牛是谁啊?”包牤牛嘎查党支部副书记白乙拉的女儿问。“他是一名战斗英雄,曾经与敌人殊死战斗,咱们嘎查的名字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白乙拉对自己的女儿说。“爸爸,他长什么样啊?”女儿又问,“你看,毛主席给英雄包牤牛签发的烈士证书”白乙拉的女儿多次走进包牤牛纪念馆,幼小的心灵感受着英雄的豪迈。
多少年,英雄的故事,在这个小小的嘎查村里珍藏着,口口相传,浸染着人们的心灵。
这里的农牧民都十分怀念这位土生土长的英雄。如今英雄的亲人仍然生活在这里。他牺牲后,葬在嘎查的东面不远处。烈士的墓碑上镌刻着“包牤牛烈士之墓”。
吉尔嘎朗镇党委和包牤牛嘎查党支部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包牤牛,建立了包牤牛烈士纪念馆。永久地怀念这位英雄。
穿过70年的战火硝烟与历史时光,一名英雄仿佛就活灵活现地站在我们的面前。在乡亲们的回忆之中,包牤牛的整体形象逐渐变得清晰。他一米八零左右的个头,体重一百六十多斤,声音洪亮,身材魁梧,能抱起小牛犊子,因此被称为“包牤牛”,真名反而不被人所知。70年前,也是在这片土地上,包牤牛就像普通乡亲一样,乐乐呵呵地与人打招呼,帮邻里干这干那。直至有一天,他手持机关枪,打退无数敌人的进攻,定格成为英雄,永远地留在了历史之中。
包牤牛嘎查党支部今年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拂去历史的灰尘,让这段历史重现。
在包牤牛的纪念馆,我们见到了由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写颁发的烈士证书。只见一半是蒙文,另一半是汉文。在纪念馆的筹建之中,这份烈士证书得来颇费周折。证书蒙语的一半,珍藏在包牤牛的侄子手中。嘎查党支部书记宝音朝古拉来到他家,商量着把这个证书拍摄下来,放到纪念馆里,但是包牤牛的侄子说什么也不肯,担心烈士证出现意外的情况。宝音朝古拉先后去他家5次,反复做工作。又找到他的亲属帮助做工作。最后,打动了他,他才肯把烈士证的一半拿出来,让宝音朝古拉拍照复印。蒙语的一半,再加上民政局珍藏的汉语的另外一半,宝音朝古拉终于把完整的烈士证书放进了展柜之中。
在包牤牛的纪念馆,有着介绍他的文字:“包牤牛烈士,是1921年出生在科左后旗散都苏木草甘屯的一个贫农家庭,他从小有正义感,胆大心细。1945年新婚不久的包牤牛说服了父母和妻子,参加了旗骑兵独立大队,后来这支队伍改变为东蒙自治军十二团,因为在战斗中表现勇敢被提升为四连二排副排长。1947年1月包牤牛和战友们参加了对解放科左后旗全境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额德淖尔战斗,当时战斗非常激烈,天上刮着大风,沙土飞扬,敌众我寡,部队主力暂时撤退,他是机枪手,留下来垫后,包牤牛同志坚守阵地上,把生死置之度外,虽然身中数弹,仍像铁人一样牢牢把住机枪,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保证了全团的安全撤退,最后壮烈牺牲,为科左后旗的解放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此时此刻,耳边仿佛响起“英雄赞歌”: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这是一片孕育英雄的热土。
包牤牛嘎查地理位置优越,西面是科左后旗乌旦塔拉五角枫森林公园,东面是赫赫有名的曾格林沁王府博物馆。吉尔嘎朗镇党委副书记韩永红对记者说,借助丰厚的旅游资源,包牤牛嘎查已经规划栽植了60亩山杏和文冠果、20亩鸡心果,又开发建设了油桃、葡萄大棚,着力发展红色旅游观光采摘一体化产业。
英雄故乡,势头正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