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乐:让更多人爱上二人台
内蒙古新闻网  19-11-30 18:47  【打印本页】  来源:乌海日报

张爱乐(右)和搭档表演二人台《小牧牛》。

张爱乐(左二)带领学员送戏曲进校园。

  他少年学艺,几经磨砺,终于唱红,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二人台艺人。机缘巧合,他来到乌海发展,为我市带来高水平二人台表演的同时,通过培养新人的方式努力助推我市二人台事业发展。他就是土右旗二人台演员、市群艺馆特聘文化辅导员张爱乐。

  张爱乐1985年出生在包头市土右旗美岱召镇新营村。在一个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被称为“打玩意儿”的二人台成了张爱乐的喜爱。“农闲时,村里人扎堆儿闲聊,高兴了就吼上几嗓子,别的村如果有二人台演出,不管路多远,我都去,风雨无阻,就是喜好这个。”张爱乐说。

  小学五年级时,张爱乐辍学了。他说:“一来家里面兄弟姊妹多,经济条件又不好,早早走上社会能减轻家里的负担;二来骨子里热爱二人台,就想把它当成自己一辈子的‘营生’。”2000年,土右旗文化馆二人台培训班开班,二人台“名角”高玉正、张文华执掌教鞭,报名者众多。经过严格的筛选,70多人有幸入选。张爱乐也在其中,不过1000元的学费是父亲东拼西凑借来的。3年的学习,他从基础学起,苦练吐字、吐腔、发声,压腿、空翻……毕业时,他已经能唱《打金钱》《小牧牛》《挂红灯》等十几出戏了。

  从培训班毕业,张爱乐开始“走场”,辗转于各个二人台民间剧团。“当时剧团有不成文的规定,新人一般不给酬劳,只管吃住,我也不在乎。我要的是实践经验,更要学到真本事。”张爱乐说,“我是出了名的爱‘跑场子’,最多时一年能跑20多个剧团。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演出一段时间后,就回去探望恩师高玉正,请他看看我的表演路子正不正。”

  就这样,张爱乐“熬”过了艰难岁月。到了2010年,他已被圈内人所熟知,被誉为《打金钱》表演“第一人”。同时,爱情、房子、车子等好事纷至沓来。

  2015年“五一”,张爱乐受邀来我市演出。此行,张爱乐收获颇多。“乌海人对二人台的热爱让我吃惊。几乎场场爆满,而且台下时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他说,“乌海市戏剧家协会会长吕兰女为人热情、豪爽,不仅出钱办活动,我临走时还塞给我儿子1000块钱。我收下了,是感动,也是成全老人家对二人台艺术一份浓浓的心意。”2016年春节,张爱乐驱车数百公里来给吕兰女拜年,吕兰女表达了在乌海成立二人台剧团的想法,并向张爱乐伸出了橄榄枝。张爱乐欣然接受。“二人台在乌海的群众基础不错,只是缺少专业的演员和剧团,我愿意来弥补这个空缺,也为自己开创一条事业新路。”他说。

  2016年,张爱乐正式来乌海“报到”。吕兰女兑现了出钱办剧团的承诺,建场地、买设备、招演员……累计投入六七十万元。作为艺术指导教师,张爱乐则在人员培训上尽心尽力,尽管如此,困难还是让他始料未及。“受客观条件限制,招收了8名演员,清一色的中老年人,而且是零基础。此外,由于年龄比较大,接受、学习能力差,今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会了,明天忘得一干二净。”张爱乐“诉苦”说。

  后来,张爱乐总结出来一套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狠抓细节、勤字当头。“每一名演员一种教法,绝不重样。平时,我爱挑演员的‘毛病’,唱腔、身段都要准确、端正,不能马虎。”张爱乐说,“演员底子薄,所以要比别人多付出,多流汗,因此上课与排练一刻也没有放松过,一年365天,除了演出和春节,大家都在学习的路上。”

  经过3年的积淀,张爱乐的二人台教学终于“开花结果”,孙牡丹、苏小平、慧冬晓已经成长为我市知名二人台艺人。其中,孙牡丹、苏小平还拿过全市群星艺术大赛戏曲类一等奖。今年的庆“十一”文化惠民演出,由市戏剧家协会与土右旗二人台艺术团联合举办,也是市戏剧家协会二人台艺术团的一次结业演出。“我们邀请土右旗二人台艺术团,有充实演出内容的目的,更是为了学习、交流,发现自身差距。”张爱乐说,“这毕竟是我们艺术团演员的第一次正式亮相,我既紧张又担心,好在结果令人满意,所有演员都发挥得很好,博得了满堂彩。”

  张爱乐介绍说,随着团队建设的日益成熟,他们参与公益演出的机会也逐渐多起来,从“戏曲进校园”到“戏曲进乡村”,参与演出达数十场,不仅丰富了演员的舞台经验,锻炼了队伍,而且为万千百姓送去了欢笑。可是,幸福中也掺杂着辛苦和不如意。每次“戏曲进乡村”演出,最怕路远和连轴转,一次去海南区巴音陶亥镇一棵树村演出,早上出发,深夜归来,等回到住处,张爱乐整个人都累瘫了。还有一次去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巴音乌素村演出,由于人手少,没有壮劳力,张爱乐是搬运工、剧务、演员、伴奏、导演一肩挑,而且,当天演出了3场。

  今年,张爱乐被市群艺馆聘为文化辅导员,主要负责全市业余二人台团队的业务指导。“我要为乌海二人台事业发展尽己所能,让更多的人爱上二人台,学会二人台,传承好民族艺术。”张爱乐说。 (董巍巍 文/图)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