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故事】寒冬腊月话当年
内蒙古新闻网  20-01-08 11:40  【打印本页】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作为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代,赶上了困难的日子。那时候买什么都要凭票,粮票、布票、油票、糖票、线票、棉票、缝纫机票、自行车票等等,感觉凡是能卖的商品都要凭票才能买到,也就是说,光有钱是不够的,更何况还没钱。那种物质的极端与精神的极度匮乏带来的是深不可测的无助感与绝望感。记得那时候供销社的售货员、粮库的工人、食品站的服务员都是令人艳羡尊敬的工作岗位,他们有机会搞到这些紧俏的商品,而这些紧俏的商品可以果腹可以暖体。记忆中的日子,似乎总是处在见到食物眼睛发光、唾液分泌加速、内心汹涌的状态,得到一枚1分的硬币也感觉无比富有,穿上一件妈妈缝制的新衣如同过节一般的欣喜若狂。

  那时候的冬天似乎异常寒冷,好像动辄就零下30多度,大雪总是下个不停,而且总是夹杂着北风的怒吼呼啸而至。家里没有取暖的设施,有的仅是一铺热炕,条件稍微好一些的,会有一盆烧过木炭掏出的火盆,极端的富裕人家可能会生上火炉。当年的小学,现在看来离家并不远,可是那个时候却觉得路实在很长,似乎永远走不出偌大的村庄。冬天里教室更是冷得透骨,阴面的墙上、玻璃上永远挂着厚厚的冰花。早晨上课的第一件事,老师总是十分体谅地叫大家跺脚、哈手、搓手,尽管震起满屋的灰尘。

  家里穷,用东北老乡的话说“穷得掉井挂不住下巴。”其实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符不符合逻辑,然而,穷的感觉,的确深入骨髓。直到9岁的时候,冬天里才有了第一身秋衣秋裤帮助抵御严寒,这简直可以称为人生的一个里程碑。此前的日子里,每到冬天,就是妈妈亲手缝制的棉袄棉裤,为了防止弄脏,外面套一身单衣单裤,而已!呢子大衣好吗?真好啊!没有!羽绒服好不?绝对好啊!没有!底气十足的咱再说一句“有也买不起”!

  因为冷,冻得手脚没着落,棉袄棉裤没有弹性,也不可能做得那么贴身、亲肤,整个人在衣服里面咣里咣当的,只好把手揣起来,抱紧胳膊,也顺势把衣服裹紧点,叫寒风侵袭的慢一点。如果说童年的时光是在饥寒交迫中度过的,丝毫没有夸张,幸好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词,能准确表达那时的处境。

  所幸的是,即便如此不堪的生活中,由于妈妈的勤快,虽然穿着补丁上摞补丁的衣服,也没有叫我们穿着破衣烂衫四处漏洞在人前走过。

  昨天,女儿跟我说起她看过的一篇文章,文章说有很多东西,只有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的人才认识。她说,“我去过老家,所以那里说的很多东西我都见过,就是不知道那个像个脚一样的东西,把袜子套在上面的是做什么的。”我当然知道她说的是当年补袜子的用具——袜底板,这是那时候几乎家家必备的生活工具之一啊。于是告诉女儿这是用来缝补破旧的袜子用的工具,她还是不理解,困惑地说:“可是你每次给我缝袜子也没用到这东西啊?”她哪知道,那时候的袜子,不论脚底、脚心、脚背,只要能补,哪坏了都要补上继续穿,根本不是她们现在脚趾头前破个洞基本上就扔掉了。于是就讲到了《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的故事,孩子似乎理解了一些以前所未曾关注的东西。

  现在每到冬天,偶尔手冷,还是不自觉地揣起来,有几次孩子惊讶地说:“妈妈,你是怎么做到的?这个动作真搞笑!”殊不知,他们的老妈,就这样揣着,在很多年里顶风冒雪奔走在人生赋予的道路上。(曹金弘)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