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入职以来,王军龙一直在一线“冲锋陷阵”。他肩负着全厂设备维修和设备改造任务,为生产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真正成为了工友们心中的模范段长。13年来,他先后荣获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最美产业工人”、阿拉善盟五一劳动奖章、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在内蒙古瑞达泰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机修段这个平凡的岗位上绘就了出彩的人生画卷。
做一个受人尊重的“手艺人”
“有手工,吃不空。”在王军龙心里,他父亲的这句话给年幼的他指明了方向:“虽然那时不知道长大了能做什么,但确定要做一个靠手上绝活儿‘吃不空’的人。”
2006年高中毕业后,王军龙通过招聘来到了刚刚落户开发区的瑞达泰丰,看到一片荒凉,没有宿舍,没有硬化区的工厂,从河北来到黄沙漫漫阿拉善的王军龙,一下车就感到无比失望,怎也不想待下去,迫切地想要回家去。
但是呆了几天后,王军龙那颗悬摆不定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我要成为一个手上有绝活‘吃不空’的人。”从此,王军龙秉承着来到这里的“初心”,时刻不忘自己要多学手艺的愿望,坚定不移地在阿拉善这片土地上一干就是13年……在班上,他是提问最多、最勤快的学徒,勤奋好学的他,时常向老师傅请教,很快,他顺利上岗,成为一名操作员,还赚得了第一桶金,改善了家人的生活。这是王军龙第一次尝到技术带来的甜头,从此,他钻研技术的脚步再也没有停下来。
因为表现突出,王军龙被调往机修工段工作。机修工段需要掌握电焊技术,懵懂的他连“机修高手”最起码的焊枪开关都不会操作。不过,师傅石砚生很快就发现了这个徒弟的一个优点——不管上班还是下班时间,只要有学习电焊的机会,王军龙就能心无旁鹜地投入其中。
电焊枪的温度较高,一开始因要领掌握得不好,即使在严冬里,只焊接半个小时,浑身就像洗过澡一样,汗珠子顺着脸和脖子、脊背不断往下流,焊枪飞溅出的钢蓝色火花烧得他胳膊伤痕累累,但王军龙干活不偷懒、不惜力气,不到3个月时间,一般的电焊活儿他就得心应手了。钢蓝色的焊花飞溅着,一次、两次、十次、百次……将他锤炼成了行业技术尖子。
练就“十八般武艺”
2018年,王军龙登上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领奖台。“与机器打交道要按套路出牌,摸清它们的脾气习性,才能因势利导,叫它们乖乖听话。”作为瑞达泰丰的“维修大拿”,谈起机械维修,腼腆的王军龙总是滔滔不绝。“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一身经得起检验的本领,就是我10多年来最大的收获。”扎根瑞达泰丰13年,王军龙不断跟机器“过招”,在攻克技术难题的同时悟取门道,练就了“十八般武艺”。
“焊接高手”。技巧是熟练后的升华,只有苦练基本功,才能让自己更为熟练。2010年,瑞达泰丰加强技术提升、强化设备升级改造,创业初期的小离心泵式设备已经落后了,要上精细压缩机组、氯化压缩机组。新设备要求维修误差仅0.5毫米,设备的材质也由原来的钢铁升级到镍板、镍管,这对王军龙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焊接镍质材料的技术远远大于铁质材料。为此,他常常昼夜攻关,并省吃俭用买来了许多相关书籍,认真学习研究。同时,他还到处搜集来镍管、镍板,没日没夜地反复焊接试验,最终,通过不断学习和训练,王军龙能在镍管上完成外科手术般的焊接作业。有一次,车间的设备镍管爆裂,情况十分危急,王军龙连夜赶到现场,几分钟之内就将镍管焊接完毕,让在场的企业领导和工友们都对他精准快速的焊接操作技能竖起了大拇指,大家都称赞他是全单位的“救火队长”。
“机修能手”。从精研具体技术到维修全才,达到多技术兼收并蓄。2015年,公司离子膜扩产时,围绕公司优化的工艺路线,王军龙主动承担起大量机修工作,为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作出了应有贡献。在建设期间,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吃住在工厂,夏季冒着酷暑,在施工现场进行施工,晚上,当别人已经休息的时候,他还在研究图纸,策划和改进定制设备的方案。在他的带领下,机修工段的8个人在不仅保障了正常生产维修需要的同时,还满足了项目扩产的建设施工需要,硬是缩短了15天工期,通过对非标设备、机械的制作,直接创
造经济效益150万元。他的敬业精神得到了公司各工段的认可。
“一身硬功”。立足深厚的技术功底,危难时刻显身手。片碱机是内蒙古瑞达泰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最后一道生产工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片碱机加工后,才能产出成品氢氧化钾。2016年7月,片碱机突然出现故障,公司预计至少需要1周时间才能够修好,如果片碱机维修1周,全厂就得停产1周,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万元以上。为了将公司的损失降到最小,王军龙带领工友们不断研究、尝试、创新,不眠不休地经过36小时的奋战,终于将片碱机修好,恢复全厂的生产运营,挽回经济损失200多万元。
13年来,王军龙施展“十八般武艺”,与各种机器较量,维修机械设备超过6000多件,维修工时超过1.7万个小时,协助和负责完成非标设备超过200余件。
无私奉献,照亮他人的“掌门人”
王军龙被工友们称为“机修段的掌门人”,他是专啃“硬骨头”的“克难专业户”。因为王军龙业务能力过硬,工友们碰上了一些解不开的难题,都会习惯性地找到他。不管哪里碰到难题,王军龙都会热心帮忙,用实践积累的技术来“解急救难”。
王军龙在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还主动将工作经验分享给其他工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王军龙无私地把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年轻人,培养出一大批企业生产的机修尖兵。经他手把手带出的8名技术骨干中,有5名获得公司级奖励,其中,白福亮在其他公司担任了机修段长。(阿拉善高新区党群工作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