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我在岗 | 帐篷里的守护者
内蒙古新闻网  20-02-14 14:59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每到夜晚,这些帐篷内外闪烁着的灯光,就像夜空下的星。那里忙碌着的身影,正是这座城的“守护者”。他们用“白+黑”模式,和我们一起迎接黎明的第一道曙光,也一起送走黄昏的最后一缕夕阳。

  已是立春时节,但呼和浩特户外的夜间温度仍可达到零下十几度。2月11日晚,记者先后来到209国道口桃花收费站和友谊小区卡点探访这些“守护者”。

  桃花收费站,地处郊区,周围无高层建筑物遮挡,寒风很硬。

  进入临时搭建的彩钢棚,2张仅有60公分左右的折叠床,中间是火炉,2名刚轮完班的值守人员正在火炉边烤手喝水,一旁的桌子上是2桶泡面。棚内温度虽仍低于正常室温,但却是他们小憩的“避风港”。

  “24小时都有人值守,这里是进出呼市的重要关口。我们要求每一位车主扫码出入,登记车牌及个人信息,车内所有人测量体温,对车辆进行消杀……有体温异常的,我们将其安置在一旁的留观室,并上报。”玉泉区政务中心副主任武军说。

  返工期来临,桃花收费站卡口每天检测1300多辆车近4000人。

  这几日不断有爱心企业为值守的工作人员送来夜宵,捐赠口罩、棉被等,这些就像黑夜中的一束暖光,坚定着疫情逆行者不辱使命的信念和决心。

  来到在友谊小区卡点,记者刚靠近门口就被一位值守的老人拦下,询问信息,并要求出示小区出入证。

  随后,友谊社区党总支书记吴丽华上前来说明了情况,记者才得以进入。老人是位年近60岁的退伍老兵,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

  吴丽华说:“我们每晚8点封闭小区,24小时严格管控。出入居民都得刷身份证,并且每天只能刷一次,也就是每人每天仅有一次外出机会。”

  在小区门口的帐篷内,记者看到一个志愿者2个膝盖都贴着保温贴,他说这样的话自己就可以在外边多值守一会儿。

  如今,玉泉区全面落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和小区“一二三四”管控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紧密依靠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物业人员、业主委员会成员、区直单位等志愿者,以“疫情不散,我们不退”的坚强决心,凭借一顶顶临时搭起的帐篷不分昼夜守护在国道、小区这道防线的“最后一米”。(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郑学良)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