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里的葡萄树又发芽了,绿油油的细嫩茎条悄悄攀爬上葡萄架,在三月的春风里绽开一抹嫩绿,一冬天都呈现出灰褐色的躯干慢慢反青,让看到它的人们都很是惊讶,这棵葡萄树竟然又活过来了。
这葡萄树栽在我家老屋的院子里有三十多年了,结的果实已经越来越少,加之土壤贫瘠,葡萄果也长不大,口感更是酸多于甜,比起市面上售卖的各种品类的葡萄风味差远了。每年冬季将它埋入土中保暖的时候,大家都会猜测下一年可能未必能活过来,但每一年它都顽强的探出新绿,然后用上几个月的时间攀爬生长,待到金秋十月,便可见古人诗中“满架高撑紫络索,一枝斜亸金琅珰”的美妙景象了。
三十多年前,我家种这葡萄树,本意是美化庭院的,能吃到果实,就算是意外之喜。听老一辈人讲,过去人们并不相信乌海这种干旱缺水的地方也能种植出“水果”来,但事实上,在乌海,日照时数长、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全年相对湿度低,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都给葡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因此,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以艾玉清、房树茂等为首的一批立志献身大漠戈壁农林事业的青年人便把目光集中在葡萄种植上,他们让葡萄种植迁出庭院,走向阔野,从而奠定了乌海葡萄之乡的基础。
我的母亲还记得建市初期,时任乌海市委副书记的杨力生向全市人民倡议大面积种植葡萄的事儿。当时的乌达矿务局首先响应,在园艺场率先建成60亩无核白葡萄园,照看葡萄的工人大多是矿工家属,她们学习种植、剪枝、养护,收获碧绿色的无核白葡萄。
相比起龙眼的酸涩来,无核白更香甜可口,但产量不高,养护起来极不容易。母亲说父亲也曾移植了一株回来养,但仅两三年就结不了果了。
据市志记载,1990年,我市已有五千多亩龙眼基地,无核白、玫瑰香、马奶、园白等葡萄基地有8000余亩,但因为缺乏保鲜、贮藏技术,运输、销售市场也相对滞后,葡萄产业并没有得到良好发展。
2000年,葡萄种植业被列入了我市国民经济“十五”计划,政府制定了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建设的长远发展规划,并出台了多种优惠政策,葡萄种植业才真正迈入大发展时期,并迅速成长为融合一二三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区居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我家小院里的葡萄便还是稀罕物。记得小时候,中秋节前后就是葡萄成熟的时候,母亲踩着板凳,将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剪下来,装进藤条编织的箩筐,少部分储存在阴凉通风的凉房,大部分分赠亲友,得到葡萄的人家纷纷上门道谢,那时候水果种类少,即使这葡萄酸溜溜,颗粒也不大,仍能馋的孩子们口水直流。
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酸溜溜的葡萄不再是稀罕物,千禧年以后,葡萄越种越多,采摘园也运营起来,市面上可吃的品种丰富起来,玛瑙、巨峰、红提、玫瑰香……普通的龙眼葡萄反而不受青睐,酿酒尚可,做鲜食用越来越少。
葡萄酒也开始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我小时候,喝葡萄酒还是非常“小资”的行为,后来葡萄种的多了,人们就开始试着土法酿造,酿出来的葡萄酒自然也是不符合菌落指数的,但好在量小,少饮一些也没有大碍。
母亲常常念叨,咱们这里葡萄种类这么多,不知道啥时候才有自己本土生产的葡萄酒,不料这个念想竟然很快得以实现,一座座葡萄酒庄园拔地而起,集种植、酿造于一体,迅速让葡萄及葡萄酒产业成为我市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区居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醇厚浓香的沙漠葡萄酒更是走向国际大舞台,吸引了八方来客,连续成功举办三届的沙漠葡萄酒艺术节就是最好的见证。
建市初期的梦想实现了,那时候的口号是打造内蒙古的吐鲁番,如今作为自治区规模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乌海的确变成了堪与新疆吐鲁番地区相媲美的优质葡萄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