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津古渡的传说
内蒙古新闻网  20-04-22 09:33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晚报

  从昆都仑河西岸沿宋昭公路南下过黄河,到兰桂窑村,前面不远就能看到波涛滚滚的黄河。十几条驳船链起了一座旧浮桥,供黄河两岸车辆往来。这是个古渡口,也叫“昭君坟渡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黄河金津古渡”。

  北魏时期,黄河北岸有一条水量不大的小河,河床中夹带金砂或金矿石。古人给这条小河流起了一个富有的名称——金津。这里记载了相互杀戮的战争,也留下了王昭君的足迹。

  著名的“燕魏之战”,重要转折点就出现在这个古渡口。拓跋珪在这里从失败走向胜利,成为北魏开国皇帝。《资治通鉴》(卷第一百零八·晋纪三十)记载,在公元396年爆发的燕魏之战中,拓跋珪被太子宝追击,越过此渡口与燕军夹岸对峙。燕军在黄河北岸苦熬数月,军心疲怠,只得烧船撤军。终于等来机会的拓跋珪急率两万轻骑越过金津古渡,尾随掩杀。在一个叫参合陂的地方追上毫无防备的燕军,一战聚歼入侵之敌。此战后,北魏打开了入主中原的大门,一个伟大的帝国在塞北草原崛起。

  金津渡口也成了重要交通、军事要塞,同时成为汉胡商贸交易之所。黄河河道自古多变,唯此处河道至今依旧。有专家认为,汉明妃王昭君就是从这里渡过黄河,一路北上,踏上漫漫和亲之路,走石门,出光禄塞,入漠北单于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考古人员在与昭君坟相连的二狗湾村的西南面台地上,发现了汉代古城址。金津渡口东北4公里就是召湾,召湾有汉代古墓。1954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在召湾村清理汉墓,发现“单于和亲”“单于天降”等铭文瓦当,震惊史学考古界,这两种瓦当现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古城、古墓、瓦当,这些都可以从侧面印证王昭君由这里出塞的历史。

  昭君出塞,奠定了北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局面,为巩固汉朝和匈奴的团结和友好关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黄河南岸的昭君坟,位于达拉特旗二狗湾村,解放前由绥远省包头县管辖,人们称它为“包头昭君坟”。昭君坟现在已开发成为“昭君城旅游区”,是国家AAA级旅游胜地。昭君坟是黄河冲积平原上一座天然山丘,高约80米,雄伟而陡峭,是昭君城内的主要景点。山上怪石林立,敲击铮铮有声。一石一声,一石一景,“遥望长安”“金蝉望月”等石头惟妙惟肖,昭君祠庙也造型精美而庄严。

  这山为什么叫昭君坟呢?传说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曾与呼韩邪单于来到这黄河渡口。当昭君渡河登船时,不慎将一只锈花鞋跌落。这只绣花鞋被民间收藏,在她死后,人们为缅怀昭君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绩,将绣花鞋葬入此山的一个石洞。而后人们就将这座山丘取名为“昭君坟”。

  二狗湾村东的一座圆形土梁上,岿然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石头山。据当地村民介绍,这石头山便是昭君的衣冠冢。

  当地传说,当年昭君出塞,在渡口整理衣裳,休息化妆,将鞋子里的沙子抖落地上,沙子便变成了浩瀚的沙漠。昭君的胭脂盒被风吹落,胭脂变成了粉色山梁。一群南飞的大雁被昭君美貌吸引,忘记了扇动翅膀,落在了山梁,山梁北坡就被当地人称作“落雁坡”。

  昭君城和金津古渡口浑然一体,渡口北岸是黄河景观大道,像一条玉带把黄河湿地风景区点缀得风外妖娆。西有全巴图村南圪堵的“昭君岛”景区,东有小白河“昭君湖”生态景区。

  如今,金津古渡口新建的黄河大桥正在施工中,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将取代旧浮桥。一个金津古渡口,把王昭君的美丽传说连成一片,供后人追忆、遐想。(郄喜田)


[责任编辑: 雒扬]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