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记事本上,满满地记录着每家每户的生活冷暖、发展变化,也记载着董裴驻村700多个日夜“愚公移山”般的攻坚决心。
2018年3月,他被派驻到商都县小海子镇麻尼卜村。对多数人来说,离开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农村,过实实在在的“农村生活”是一件“苦差事”,可他却乐在其中。在他心里,来到这个距离自己家乡20公里的村子当第一书记,是一种回报家乡的方式。从来到村里的第一天起,他已经把麻尼卜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家乡;从履行第一书记职责的第一件事起,他已经把农村当成了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实践阵地”。
真抓实干勇当人民群众的“主心骨”
作为驻村干部,初来乍到,做好入户走访、摸底排查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他走进贫困户家中,听诉求、找问题、解难题,详细了解走访户的收入来源、增收渠道以及对扶贫工作是否满意等,并现场做好情况记录,悉心帮助困难群众出谋划策。
记得在一次走访中,他发现一个叫袁刚的小男孩有先天性足内翻缺陷,脚踝经常被磨出淡淡的血迹。母亲有智力障碍,家中有三个孩子需要供养,一家人仅靠男孩的父亲种地和养牛支撑,生活困难窘迫。因此,父亲袁占忠一直都没有带袁刚去医院看病。
小男孩用脚踝磨地吃力走路的样子在董裴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于是,他开始查阅相关资料,向专业人士咨询。数月后,他向商都县中医院、商都县残联等部门为袁刚申请到一个治疗的名额。袁刚得到了及时救治,相关费用报销了百分之九十左右。从2018年12月开始治疗到现在,袁刚的足内翻症状有了明显好转。他们家也在2019年底顺利实现了脱贫。
为袁刚争取治疗名额仅仅是董裴在脱贫战场显担当的一个缩影。
董裴深知,发展产业,是精准脱贫的重中之重,也是贫困户持续稳定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
他依托麻尼卜村的资源禀赋,带领群众把甜菜、冷凉蔬菜作为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综合运用生产准备金和信贷资金,全面推进“企业+基地+贫困户”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全村发展订单农业4499亩,其中贫困户17户375亩,人均年增收1580元。
走访中,他发现村里的庭院土地存在院内环境差和利用率普遍不高的问题。为改变现状,他积极协调帮扶单位,引导村民转变观念,帮助农户在实施庭院经济建设上出谋划策,筹资5.9万元种植李树和苹果树1570棵,为增加贫困户收入开辟了新的途径,真正让村民做到足不出户就拓宽了增收致富渠道。
尽心竭力愿当美丽乡村的“守护人”
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向贫穷宣战,更是向不思进取、向“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宣战。
董裴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在村里建立起“爱心公益超市”,积极推行“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环境提振精气神、全民共建好农村”的模式,让村民通过卫生清扫、参加志愿活动等换取积分兑换商品,发放的物品达350余人次,有效推动了群众精神风貌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小超市”撬动“大扶贫”的作用。
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是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问题之一。董裴刚刚进入“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就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村规民约中,积极引导村民转变观念,培养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全力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制定《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成立了由村书记任组长,由第一书记任副组长,保洁护林员任成员的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重新细化了责任区,明确了责任人。每周组织保洁员进行两次卫生清理,主要清理范围是村内街道,村委会周边,村出入口及延路延线两侧的垃圾、乱衣服、地膜等,并将周一、周四定为卫生清扫日。积极协调生态环境局和城管局,为麻尼卜村委会新购置垃圾箱6个,垃圾小推车11辆,铁锹16把。
在积极营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的同时,董裴利用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以及“小喇叭”广播、宣传橱窗、张贴标语等方式,强调环境整治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环境卫生的认识,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观。
随着驻村工作的深入开展,董裴越来越认识到要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就必须努力提升自己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工作之余,他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工作,时时刻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约束自身的言行。他在与同事相处时,总是以“与人为善”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把党组织的温暖透过他自身传输给每位同事和群众,用“一言一行”让群众感受党的温暖,让“党员”这一光荣称号在他身上闪耀发光。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深情。董裴说,选择了驻村,就是选择了吃苦、选择了收获。现在驻村有多拼,未来回忆就有多甜。小康路上,一定会扑下身子、铆足干劲,努力在小乡村成就大事业。记者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