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帮互助的乡里乡亲
内蒙古新闻网  20-07-24 11:18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

  萨仁图娜拉(右)打算今后每年为阿苦尔尼的三个孩子提供教育资助,帮她们完成学业。

  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吉格斯太镇大红奎村村民萨仁图娜拉只用了两年时间。现在她想的不是自己还要挣多少钱,而是想帮乡亲们都富起来。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政府和村里的乡亲们帮我渡过了难关,现在政策这么好,我就是有一股劲儿想往前奔,我要和乡亲们一起奔小康。”身穿崭新的蓝色蒙古袍,萨仁图娜拉笑脸盈盈,她浑身上下透着的精气神感染着在场所有的人。

  萨仁图娜拉经历了一段困苦的日子。她和丈夫一直在外靠打工为生,收入微薄。2015年丈夫意外遭遇车祸,治疗费把家里不多的积蓄掏空了。儿子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学费都没着落,东挪西借欠下外债才凑够。儿子上学、丈夫不能工作,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萨仁图娜拉的肩上。不得已他们回到了村里,此时老家只有一间破旧的老房子和200亩地。

  2015年年底,萨仁图娜拉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她不甘心就此挣扎在贫困线上,拿着120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她买了20只羊,又种了50亩玉米。一边种地养羊、一边照顾在家休养的丈夫,一年下来收入了5万元,她脱了贫。

  勇敢坚韧、乐观开朗的萨仁图娜拉不怕苦累,起早贪黑种地打草、喂猪喂羊,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她继续依靠扶贫政策和政府送来的技术支持,扩大种养殖规模。2018年,她的羊群壮大到近300只,种植玉米和苜蓿近300亩。此时丈夫休养好也能干活了,夫妻俩又开起了农家饭店。在二人的努力经营下,饭店每月纯利润1万元以上。

  “我不仅要摘掉穷帽子,还要抬头挺胸地过富裕日子!”日子红火起来的萨仁图娜拉成为村里脱贫致富的榜样,她家的“牧草种植+肉羊养殖+牧家乐”发展模式已经逐渐成形,去年纯收入近30万元。

  “要想过上好日子,光靠辛苦还不行,还是得靠知识和技能,得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萨仁图娜拉参加了新型职业农牧民、农牧场主培训班,成功申请成为自治区级家庭农牧场主。最近,她正和村里的网红研究做直播,准备销售自己和乡亲们的绿色农副产品,带动大伙儿一块儿致富。

  得知邻村贫困户阿苦尔尼在丈夫去世后带着3个孩子生活不易,她主动找到阿苦尔尼,为她的大女儿资助2000元学费,并承诺今后每年都将为3个孩子提供教育资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让孩子放心念书,学费的事交给我。你那几只羊我也帮你养吧,养到十几只再给你送回来。”阿苦尔尼被萨仁图娜拉的热心肠感动到落泪。

  今年,萨仁图娜拉又拿出5只基础母羊、30只蛋鸡给贫困户,帮扶他们发展产业。她说:“是党的好政策让我脱贫致富了,党的恩情不能忘,帮助困难群众一起走向小康就是在回报党的恩情。”

  乡里乡亲并肩共战贫穷,互帮互助携手共迈小康。在吉格斯太镇,乡亲们互帮互助的暖心事还有很多。

  贫困户张二爱家的油糕作坊就是在村民们的倾力相助下重建起来的。今年4月,张二爱赖以为生的油糕作坊遭受火灾,生产资料、厂房设备全部被大火吞噬,老两口一下陷入困顿。村民们得知后纷纷倾力相助,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一个来月时间就帮他建起了新作坊。

  “我尝有匮乏,邻里能相分,我尝有不安,邻里能相存。”“亲帮亲、邻帮邻、户帮户”爱心互助的良性循环下,扶贫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成为社会各界参与的协同发力的“大合唱”。爱心传递唤醒、激活了邻里相亲、互助友爱的优秀传统文化,文明乡风在吉格斯太镇日渐浓厚。(记者:胡芳,王玉琢,李晗,郭慧超,刘墨墨)


[责任编辑: 韩伟丽]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