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建在试种的黄芪地里查看黄芪的长势情况
◎记者青萍摄影常静
一个村庄富裕还是贫穷,和国家和地区政策有关,和产业发展有关,和百姓的精气神有关,也和领头人密切相关,自从2019年8月,包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吴子建来到固阳县银号镇大营子村担任驻村扶贫干部后,他就以一种空前的热情投入到完全陌生的工作岗位,大营子村也以一种可见的速度发生着变化。
走到田间地头种地收割拉家常
6月,固阳县银号镇大营子村的一片黄芪地里,盛开着朵朵黄芪花,黄白色的花朵随风摇曳。等到深秋,扎根在泥土里的黄芪将给大营子村村民带来丰厚的收益。
但是围绕着怎么种黄芪,传统观念与现代科技之间曾发生过激烈碰撞。
话还得从头说起。2019年8月,吴子建被派到固阳县银号镇大营子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后,他第一时间就把组织关系转入村党支部,积极参加党支部活动、参与建言献策。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驻村后,吴子建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村情民意,遇到村民不在家时,他就找到田间地头帮助村民种地收割拉家常,记录每户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来二去,他和村民熟识了,大家有话也愿意跟他讲。
去年的一天,吴子建到村集体经济——富居农民专业合作社(生猪养殖项目)调研,发现在村里养猪,由于农民地多,粮食作物充足,养殖成本相对低廉,他便鼓励养殖户岳富举大胆扩建猪舍,进行规模化养殖,大力发展母猪繁育。“可是摆在面前的难题是缺资金,我便回到派出单位包头市发改委跟领导汇报,立刻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当年就支持了8万元进行猪舍扩建,规模上去了,猪饲料需求也大了,附近农户家的余粮也不愁卖了,粮食不出村就可变现,农民收入上去了,种粮的积极性也高了。”吴子建高兴地说。
“过去我们买仔猪是通过猪贩子从外省运来的,由于路途远,一路颠簸,买到手后猪几天不吃食,成活率低,瘟疫风险高,现在好了,本村繁育的仔猪知根知底,不怕有灾有病了。”贫困户刘文光高兴地说。
选准产业方向
通过产业促发展
对于一个村子来说,仅靠养猪等几个屈指可数的产业促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2019年的一天,吴子建在入户走访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个30多户人口的自然村却见不到几个人影,近半院落杂草丛生,常常“铁将军”把门。吴子建询问后得知,村里的年轻人都抛家舍业进城打工了,一年才回村三两次,这些人大多没有文凭,干的活技术含量低,每月收入才两三千元左右,除去吃喝房租,所剩无几。
这仅仅是一个自然村的情况。通过走访调查,吴子建得知大营子村户籍人口387户、1592人,常住人口195户、387人,近八成人都外出务工了,110个贫困户中有53户靠吃低保或“五保”兜底保障,29户配备的是资产和光伏收益,得知贫困户大多靠政府兜底保障,吴子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没有稳定的长效产业,脱贫就是纸上谈兵。而发展产业必须发掘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大营子村最不缺的是土地,人均耕地12.6亩,何不在土地上做文章?带着这个疑问,吴子建拜访了车铺自然村黄芪种植大户李英。李英告诉吴子建,固阳县的气候、日照、土壤非常适合黄芪生长,所产黄芪是正宗的“正北芪”,2017年他开始批量种植黄芪,亩产经济效益是普通粮食作物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唯一让李英头疼的是他没文化不识字,人脉资源少,自家产的黄芪大多卖给了二道贩子,卖不上好价钱。2018年,李英所在的合作社被确定为村集体经济项目后,才依靠“五联五帮”单位——包头市中心医院帮助联系药企销售。吴子建心想,这简直是抱着“金饭碗”进城讨饭吃。
2020年3月,吴子建带着黄芪样品拜访了多年好友——包头市远大恒成医药连锁公司总经理骆飞。远大恒成医药公司是一家爱心企业,今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骆飞给大营子村、下湿壕镇学田会村赠送了价值2万多元的防疫物资和新鲜蔬菜。说明来意后,两人约定由骆飞来村里给大家普及黄芪种植知识,骆飞强调,只要按照他的方法种植,可以签订订单农业,他全部包销,且价格比上年度同期上浮20%。
引入订单农业产品销路不愁了
一周后研讨会如期召开,20多名有意愿种植黄芪的村民和前任村支书都来了。
骆飞首先开腔说,要想形成健康产业,有个好销路,卖个好价钱,必须科学种植、无公害种植,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以施农家肥和有机肥为主……这时老支书董文斌发话了:“不施化肥黄芪长不大,没产量;遇到病虫害不打农药,农户就减收,你说怎么办?”老支书的一席话道出了农户的普遍担忧,话题一时陷入僵局。骆飞接过话茬:“我们今天来科普的目的就是让大家转变追求高产的观念,以质量求生存,不施化肥产量肯定上不去,但化验各项指标达标了,价格也就上去了,无公害北芪药材价格肯定成倍涨。今年,大家不妨做个试验,同种两块地,一块施有机肥,一块施化肥,最后进行产量和收入对比,我公司收购的无公害黄芪保证不让种植户受一点损失。”一番释疑,说到了大家的心坎上,在座的种植户连连点头,大家纷纷表示今年要进行黄芪无公害种植。
看到吴子建真扶贫、扶真贫的诚心和贫困户企盼的眼神,骆飞当即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在村里租地100亩当作试验田,进行黄芪无害化、绿色化种植,他的专业团队定期来村里对黄芪种植户进行义务科学指导。
“以前一到种地的时候我就犯愁,因为不知道种啥收成好,实行订单农业后,地还没开始种就已经和远大恒成医药公司签订了种植协议,还有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我今年准备种30亩黄芪,按照骆总承诺的收购价,一亩地稳赚3000元,再也不用为销路和价格犯愁了。”羊场村民小组长李和平兴奋地说。
2020年的初夏,大营子村22户农民种植了2000多亩黄芪。
背后默默付出
不敢有半点懈怠
开始驻村扶贫以来,吴子建吃住在村委会,村委会生活条件差,冬天生土炉子,遇到刮风天烟气倒灌,很是呛人,“五加二”“白加黑”是工作的常态,节假日不休息更是常事。吴子建的儿子今年高考,但他顾不上照顾,儿子只能选择住校,有时父子俩一个月也见不上一面。偶尔吴子建周末回趟家,总是睡不醒,妻子说他:“你是回来一次把一周的觉都睡了,回村里再继续熬夜。”虽然妻子有时会埋怨,但其实非常理解他。
吴子建的妻子是一家国企高管,2019年村里风调雨顺,村民喜获丰收,但贫困户的农产品由于没有销路导致滞销,吴子建的妻子得知后比他还着急,让两个厂子的食堂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购买了贫困户自产的土豆、白面、胡油、肉等,给吴子建驻村扶贫以最大的帮助。
今年上半年,自治区开展脱贫攻坚大会战全面摸底排查时,吴子建难得回了一次家,哪知到了下午,他突然接到上级的紧急任务,自治区大数据平台截止到晚上12点就要关网提取数据并全区通报,吴子建看了下表,当时就蒙了,已经是下午4点了,他一个人飞过去也来不及呀,可问题是还有80个贫困户的排查信息、问题研判没有录入,而且纸质资料都在村委会放着,这可怎么办?看到吴子建焦急的神情,妻子当即决定和他一起回到100公里外的村委会加班录系统。他俩一路狂奔,于晚上7点钟赶回了村委会,推开门,室内寒气逼人,吴子建的妻子不敢脱厚厚的羽绒服,打开电脑就开始录入数据,吴子建赶紧生炉子,然后夫妻俩一人一台电脑加紧赶工,5个小时过去了,他们终于在最后时限前3分钟录入完毕,这才松了一口气,吃完晚饭已是凌晨1点多了。后来,因为吴子建的信息录入完整、问题数据少而得到了上级的肯定。
由于吴子建和其他驻村扶贫干部的共同努力,大营子村最后2户、5人已于2019年底全部脱贫。
吴子建曾这样表达心迹:“接过扶贫的火炬,日夜兼程,不敢有半点懈怠,曾经的豪情满怀已化作扶贫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和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热爱,大营子村已成为我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