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原晓婷
“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头枕着边关的明月,身披着雨雪风霜,为了国家安宁,我们紧握手中枪,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一样的风采在共和国的旗帜上飞扬……”这一首《咱当兵的人》是退伍军人董建军最喜欢的歌,曾经的军旅生涯和历练正是他在现在的工作中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39岁的董建军是河北人,1999年参军入伍,在部队表现出色,受到嘉奖3次,荣获过“北疆卫士”、“优秀士兵”称号,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16年董建军退伍转业到地方,分配到达茂旗石宝镇政府任武装干事,2018年兼任古碌碡村的村支书。
曾经,人们提起古碌碡村,都摇头叹气,这个贫困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多年为零,是一个集体经济的“空壳村”。如今,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再提及古碌碡村,大家都不禁竖起大拇指点赞。董建军上任一年后,2019年古碌碡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7月的古碌碡村一派繁忙的景象,大型的推土机、挖掘机顶着炎炎烈日不停地作业,村民们也都在外头忙碌着,但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这是董书记联系的,给我们村修路、修广场呢,等过段时间你再来,我们家家户户门前都有水泥路了,村里还有广场能休闲。董书记来我们村儿后,我们村儿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变化,赶上了好政策、遇上了好干部,现在村民的生活比瓜甜。”古碌碡村的村民郎福兰说道。
2018年,董建军信心满满地到古碌碡村走马上任,上任后他发现古碌碡村的情况很复杂。该村建档立卡的44户国贫户绝大部分是因病致贫,年龄都比较大,劳动能力较弱,再加上多年来古碌碡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村支部凝聚力不强,每年一到年终的综合考评,古碌碡村都是排名倒数,村民们不满的声音很多。想让这么一个后进村发展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董建军深知自己肩上担着多么沉重的职责和使命。他下苦功学习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向上级扶贫部门和驻村干部取经学经验,最后与村两委商量决定,利用一年时间、结合村里的特点特色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为提高村民们的造血功能开拓一条康庄大道。
说干就干,董建军开始每天奔忙于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镇和石宝镇,积极争取市旗两级帮扶单位和达茂旗委政府的项目支持,先后与包头市宏乐粮油有限公司、包头市博客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包头宏盛球团公司洽谈了油坊改造、肉牛养殖村集体经济合作事宜;从帮扶单位包头市工信局争取1万元,在村里集中试养了300只红公鸡;积极争取达茂旗委政府支持新建50千瓦光伏项目,目前已经并网发电,招商引资引进野兔养殖项目。通过一年的努力,古碌碡村集体经济已形成了传统养殖、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光伏发电四大产业,2019年收入达到19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清零递增”的华丽蜕变。2020年,董建军利用集体经济收益,整治点儿素自然村卫生综合环境,种树1800余棵,打造了全包头唯一复垦复绿村。村集体经济有了收入,村容村貌和村民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这是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实实在在发生的事儿。又到了年终综合考核,古碌碡村委会连续两年排名位居前茅,村主任张和平说,“董书记这一来,带领我们古碌碡村委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更在于点点滴滴的奉献。自从古碌碡村的面貌有了改善,村民们更加信任这个“河北家”,家里大事儿小事儿都要“麻烦”一下董书记。村民家水管道坏了,一个电话打过去,董建军亲自联系人帮修帮换;有村民生病需要到包头市看病住院,他就用自己的私家车把村民送去包头、掏钱挂号、买中午饭、再把看完病的村民接回来;村民魏富患直肠癌,他就积极跑民政、红十字等部门争取救助资金,带头号召全体党员干部为其捐款;村民家开了“爱心超市”,董建军往返百灵庙镇和石宝镇为村民进货捎东西;有的村民不爱劳动,只靠政府帮扶过日子,他便苦口婆心,经常一有空就到家里劝说,想办法让他改变思想,董建军经常说“要扶贫一定先扶志”;村民们自产的牛羊猪肉和农副产品卖不出去,董建军多渠道沟通、联系全国各地的战友、联系市旗两级帮扶单位帮忙销售,还充当送货员,经常各旗县区帮忙送货上门上楼,2019年一年帮助村民销售了价值200多万元的农副产品,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还打造出了本村牛羊肉和菜籽油等产品的品牌,并在包头市区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两年下来董建军的私家车跑了12万公里,但油钱和补贴却一分钱没报销过,他觉得这就是自己分内的事儿,自己花钱应该的。
现在,古碌碡村的光景越来越好,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在董建军这种“走在前、做表率”的带动下,都积极热情地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多年军旅生涯的历练,让他带着身上执着、坚韧和担当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继续出发,从扶贫新兵到扶贫老兵的转变,董建军这次得到的是人民群众的认可,也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退伍军人的扶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