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蒂固的军工情
内蒙古新闻网  20-09-10 16:56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日报

  岁月如梭,现在已退休在家二年有余,每当回想起在一机集团工作了三十多年,难以平复我怀旧的情绪。三十年前工作的场景浮现在眼前,仿佛就在昨天,年轻的我带着对军工事业的向往,成为一名光荣的军工人。1986年进厂,那时没有计算机这类现代化办公设备,完全都是手工绘制的白图履行签字手续后,进行蜡图描绘,我就是从事蜡图描绘工作的描图员,描绘完成后,进行校对工作,校对工作完成后再进行蜡图签字,最后晒制蓝图。

  记得最清晰的一次,那时我还是学徒,描图时写错了尺寸,师傅校对时发现了,把图纸拿到我面前,你仔细看看那个尺寸标错了,是不是这个尺寸少标了一个小数点,我拿过来一看,果然少标了一个小数点,这时师傅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可知道一个零件的尺寸标错,工人加工出来的零件全都报废,你的粗心大意会给厂里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师傅的严格要求,教会了我怎样去做人做事,师傅手把手的教我技术,教专业知识,真心真意地带我这个徒弟,从不保留技术,我出徒那天,是我师傅最开心的时刻。记得我怀孕那年,正赶上有援外图纸描绘,为赶进度加班加点,那时分到手里边的图纸比老师批改全班的作业本还要高,描完一沓紧接着又发一沓,过年过节不休息,这样挺着大肚子一直干到孩子出生的前一天,那时的我充满青春朝气和对工作的热爱,工作起来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

  我的青春岁月在这里度过的,我无怨无悔。我们全家都是军工人,每一个军工人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中默默地奉献着,正应了军工前辈经常说的那句口头禅:“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很多人在退休后仍在科研领域里发挥余热,这是对军工精神根深蒂固的情!

  1955年,那时我还没出生,长大以后听父亲讲“当年支援边疆建设来到内蒙古包头,那时是内蒙古617厂,属于保密单位,对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而言,那是一个让很多人热血沸腾的事业,一个让无数人奉献出青春血汗乃至生命的事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批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退转军人、刚毕业的大学生响应党的号召来到这里,刚建厂的时候,没有人抱怨条件艰苦,虽然设备不先进,但情绪高涨,白天黑夜都睡在车间里,大干苦干,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练出过硬的技术水平,经过四年的努力,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阅兵,32台59式坦克在天安门前驶过,接受检阅,是内蒙古第一机械自主研制出来的”。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是对人格人品人性,真情真心真实的考验,矢至军工、献身国防,哪里需要哪里艰苦哪里安家,是对他们一代人的真挚的歌颂,也是他们的真实写照。是他们教会我们这一代军工人,怎样去做人,怎样去拼搏,怎样去奋斗!

  还有一群特殊的军工人,为了确保武器装备的可靠性,极端天气去高原地区,酷热夏天去极热地区,三九天气去极寒地区,去检验武器装备的各种性能,做好全域作战准备,高热、高寒、高湿、高海拔,不仅挑战武器装备的极限,更是挑战人的极限。

  军工人的传统就是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及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手把手地传授给徒弟,这是军工人的美德,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有了这样的坚守,改革开放40多年,国家举行了五次大规模的阅兵活动,1984年10月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当时受阅的各型武器装备共28种,展示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科研成果。1999年10月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阅兵;标志着我国自行研制新型坦克作战性能和整体技术接近世界一流水平。2009年10月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进入了新世纪,也是从1999年到2009年十年来中国军队信息化建设成就的集中展示。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经过多年的研制发展,更新换代,我国的军事武装建设已实现历史性的跨越,高科技含量的武器装备相继诞生,都离不开一代代军工人的辛勤付出,敬业奉献,当坦克威风凛凛地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接受全国人民检阅的那一刻,做为军工人的我感受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这就是军工人,为我国的军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是内蒙古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人民军队建设的伟大成就,我们国家再也不是40年前的中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军工人,军工人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是保障国家安全,保卫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坚强后盾。

  经过60多年不断的创新发展,如今一机集团已经涵盖战斗、保障、火力打击和一体化信息装备,强大的中国国防工业,已经远远超过老一辈军工人的想象,一机人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团结奋战,多做贡献的精神,凝铸了一代代永不凋零的青春,作为军工人,无怨无悔,从骨子里就带着军工人的自信和豪气,这种品质在军工人的血液里流淌、发扬、世代相传!(杨惠玲)


[责任编辑: 韩伟丽]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