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尔多斯,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阿妈的酥油,就像是一串串文化符号,随历史的风奔腾至今,文化韵味厚重而深长。想不到的是,这悠远的文化竟以一种新潮的方式“打开”:用鄂尔多斯的酥油制成口红,酥油的芬芳在唇齿间流转;酥油口红的外观是鄂尔多斯新娘手举酥油灯的形象,整体呈黄色调,充满浓浓的民族风情。酥油口红在“乐享鄂尔多斯”草原音乐美食季甫一亮相,便惊艳全场。这一款有文化、有创意、有设计的文创产品,通过活泼时尚的方式,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成为畅销品,也让非遗“活”在了当下。
“口红涂在唇上,文化印在心中,这款酥油口红真是太别致了!”听到这样的称赞时,鄂尔多斯市朝乐蒙创客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肖彬总是心头暗喜。公司的文创产品得到了认可,对她来说当然是最好的反馈。
酥油口红是今年朝乐蒙的“明星产品”。此前,朝乐蒙以开展双创培训起家,逐渐朝着文创方向发展。文创怎么做才能区别于一般产品,兼具颜值、实用性和文化内涵?朝乐蒙结合国内外“非遗+文创”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挖掘非遗最美,赋予非遗现代,将草原风情、民族特色和地方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中,使非遗生活化,力求做出年轻人喜欢的“爆款”。
大到非遗剪纸作品、衍纸作品,小到鄂尔多斯新娘头饰小挂件、蒙古族耳饰以及民族风发卡、茶叶罐、丝巾、项链等等,朝乐蒙的产品拿到各地举办的文博会展上,总是备受青睐。大家都认为,这些东西不仅仅是物品,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把它们带回家去,就是把鄂尔多斯文化带回了家。而且这些产品大多数是残疾人手工制作而成,产品内的“温度”以及其所蕴含文化的“深度”,都成为人们“买买买”的绝佳理由。
酥油口红的创意灵感来源于肖彬婆婆的酥油。肖彬是南方人,嫁到鄂尔多斯才接触到酥油。酥油是蒙古族传统吃食,大人、小孩都爱吃。婆婆做了40多年酥油,做起来耗时间,附加值低。“这么好的东西,怎么才能与文创相结合,提高它的附加值?”肖彬想到了酥油口红。她了解到,现在市面上做酥油口红的不多,西藏有用牦牛奶做酥油口红的,但是藏区的奶质和内蒙古的奶质不同,酥油的味道也不一样。
就这样,酥油口红提上了朝乐蒙的日程,初期产品去年就研制了出来,肖彬和公司的人试用了半年多才开卖。朝乐蒙申请了外观专利、发明专利等等,同时与高校开展合作,专门对酥油进行测试和研发,并针对酥油申请了几项专利。
“口红是用在嘴巴上的,而酥油是可以吃的,无论从外观、实用性还是安全性来讲,酥油口红都有很好的优势。再加上酥油口红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味’,我相信会得到更多女士乃至男士的喜欢。”肖彬说,她想把酥油口红做成一个“爆款”,今年先试水,明年产量要达到10万只,并且会适时推出限量款和定制款。她现在正和团队寻求全国市场,还计划把酥油口红卖到俄罗斯、蒙古、日本等国家。
酥油口红只是一个开始,酥油的种种奥妙尚在探索。未来,朝乐蒙将针对酥油做5至6款衍生品,酥油口红之后的下一款将是快消品酥油灯。朝乐蒙的文创,将沿着非遗传承这个路径继续往前走。
采访手记:
非遗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文化的积淀。非遗就像天上的“星星”,但不能只让人瞻仰,也要走下“神坛”。只有走下“神坛”,走入“凡人”生活,才能让非遗的生命力更加饱满,更加久远。而朝乐蒙等企业的“非遗+文创”模式,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现实可能。
现在,我市很多的非遗传承人都在竭力保存非遗原相,他们通过教学培训、收徒传艺等方式,让非遗得以传承。然而,到了年轻人这一代,非遗逐渐式微。而文创这条路子,让非遗在快消时代找到了一种“存续”的方式。就拿酥油来说,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力量,通过口红这种快消品,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口红涂在唇上,文化印在心中”,不失为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
这些年,我市在“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科技”等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不少文创企业做出了“爆款”,吃到了非遗所带来的“文化福利”。但我们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产品同质化、类型化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挖掘好非遗,利用好非遗,仍是一个大课题。
我们希望,星星在天空发亮,也在人间惊鸿。就如同“朝乐蒙”一样,开启黎明,开启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