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从轮渡到黄河特大桥,看乌达城市变迁
内蒙古新闻网  20-09-11 17:18  【打印本页】  来源:乌达发布

  渡口 渡船 浮桥 公路桥

  作者 杨明德

  我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七九年来到乌达的,四十多年来,我亲眼目睹了乌达四十年的变化、变迁及发展。每当我自驾车行驶在乌海湖大桥、11O国道乌海特大桥和京藏高速海南区黄河大桥上,作为一个老乌达人,对我曾经经历过乌达到海勃湾的黄河渡口的变迁变化,由渡船、浮桥、大桥的通行三步曲,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并感慨万千。回首曾经的过去,感叹四十年的变化叫人兴奋和怀念。八零年的春天,我当时二十几岁,是爱好文学的热血青年,习作过几篇短篇小说。矿一中的张庆老师和我要好,对我说:“我认识《乌海潮》的主编乔澍声老师,我们俩找他去。”一天上午,我俩在新区坐上红皮公交车,经过乌达蔬菜农场,来到黄河边上,公交车离河边四、五十米远便停在宽阔的黄河滩上,全体下车,望着对岸驶来的拖轮和驳船,人们蜂拥冲向河边,河边已有人和车在等侯。河边上,乍暖还寒,风裹挟着滩涂上的沙粒,打在人脸上,感觉生痛,我不时揉搓着脸和耳朵。远看拖轮“突突”地冒着黑烟,拖着宽大的驳船驶来,由于水流浪急,拖轮几度试靠对应的棧道都未成功,终于成功靠岸,人们不等驳船停稳和等对岸来的人车下船,便争先踏上驳船,等对岸来的人车下驳船后,然后汽车三轮车杂夹着冲上驳船,就这样驶离河岸,张庆老师望着河中心打旋的急浪说:“原来并没有这轮渡,只是在七六年乌海建市以后才开通的,去海勃湾才方便多了,原先人们过河,冬天要踏冰,夏天靠一天三趟的火车,过河办点事真不方便,”经过近半小时多的折腾,到达河对岸,几个回合,驳船才对应棧道,公交车已在对岸等候,下船来坐上公交车,我留心东岸不大的停车场,有一溜几间砖瓦房,门口挂着渡口管委会的牌子,和一大片用树枝围成的菜地,菜地里有青菜和玉米颗,并充满着绿色。有不少沙枣树分布在滩涂的沟坎边上和土坡边上。河东岸是河水长久冲涮的台地,有几丈高,光秃秃的,什么也不长,几根黑色电杆被电话线拽着延伸向远方。到了海勃湾,遗憾的是没见着乔老师,将我的作品交给熟人让转交给乔老师,我俩便返回乌达。这年深秋,有一天,张庆老师急匆匆来到我家告诉我:“乔老师来信了,说了对你小说的修改意见,准备在《乌海潮》上发表,哪一天我俩再去一趟。”第二天我俩相约再去海勃湾。

  第二天一大早,我俩坐公交车赶到河边,我看到这次的渡轮轻易的便对准棧道停靠,原来驳船的头顶多了一条钢丝绳的扯拽,这钢丝绳从对岸的台地的制高点上延伸到河西岸并拉拽上地锚,这办法还真有效,驳船一次性便能与棧道对接,方便多了。由于当时的通讯不发达,电话都不好打,虽一河之隔,人们来回联系还多靠写信的方式,遗憾的是这次又没见到乔老师,说是出差了,后来听说《乌海潮》停刊了,来信说等待复刊后再发表。我后来便放弃了我的文学梦,踏上个体户的艰难历程,来回奔走于乌达石嘴山之间。

  难忘一九八四年的初冬,我和爱人从石嘴山坐货运火车的尾车回乌达,列车经过三道坎车站并未停车,直到黄白茨火车站才停车,我俩赶紧下车,好在车站不远便是黄河渡口。来到渡口已是夕阳西下时分,满天的火烧云布满天际,落日的余辉洒在河面上,洒在甘德尔山上,河面上有零星的冰块飘过,相互追赶着流向北方。偶有一两个想渡河的散客俳徊在岸边,期盼着有一丝半丝希望渡河的转机存在。听渡口管委会的人说开始流凌了,渡轮已停摆,正当我俩踟蹰着不知所措时,一辆吉普车嘎然停在渡口,下来的正是岳父的好友胡伯伯,见是我俩就招呼我俩上车,这时我俩好象遇上了救星,心存感激,这胡伯当时是乌达车辆监理站站长,吉普车把我们送到黄河铁桥桥头,胡伯与守桥站士交涉,于是三人徒步从铁桥上过来,这时月亮已出现在甘德尔山山顶,洒下漫天月色。

  时间到了一九八五年的秋天,听说原来的渡口的渡轮停运,由内蒙航运管理处架设的乌海黄河战备浮箱桥建成通车,桥位距上游黄河铁桥约一百五十米处,与乌达巴音赛东街相连,这座浮箱桥的架设,对海勃湾、乌达两区之间的交通往来和乌海市的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对当时的两岸三地人是最大的福址,由此坐公交车能直达海勃湾了,人们再也不用有下车转换轮渡的烦恼。但是到了冬季流凌与冰封期又是一大难题,乌海人太渴望有一座不分冬夏,不分昼夜的公路大桥了。

  时间到了一九八六年五月,乌海人翘首以待的乌海黄河公路大桥正式开工建设,工期两年零三个月,于八八年八月建成通车。大桥横跨东西,天堑变通途,把乌达与海勃湾连接得更加紧密,结束了两岸人民望河兴叹的历史,从此乌达的渡口、渡船、浮桥也完成了各自的历史使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乌海湖大坝的成功拦截蓄水,乌海形成一百一十八平方公里的水面,有十八个杭州西湖和六个宁夏沙湖面积大小,在十几公里的河面上凌空飞架起三座现代化设计的六车道黄河公路特大桥和一座铁路大桥,通行了二十八年的原黄河大桥又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耸立在乌海湖的湖心,如今的乌海湖半湖碧水半湖沙,湿地如茵,是鸥鹭的家园,桥上车流如织,桥下游船穿梭,一派太平盛世的祥和景向。

  由于新桥的落成通车,旧桥光荣退役,给乌海人留下美好的记忆和深厚的感情。感恩大桥,感恩浮桥,感恩旧日轮渡,它们功不可没,留下永恒。留下的是传说和历史。感概之余赋诗记之。

  补充资料:

  一、包兰铁路桥

  乌海发现煤炭资源后,为支援包钢建设,1958年建起了包兰铁路桥,它对乌海煤炭资源的外运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桥梁两端有部队岗楼,那里战士日夜值守。部队营房在桥梁西侧,当时属于乌达市,桥梁东侧是一个农场,属于海勃湾市。

  二、渡口

  40多年前,为方便乌达、海勃湾两地的人员及车辆往来,我市在距离三道坎铁路大桥下游两公里的黄河岸畔建设了一个渡口,成立了黄河渡口管理所,以渡轮为介,凑够人数便出发。从那时起,许多乌海人的历程中增添了一段摆渡的印记。

  三、浮桥

  除了渡轮,乌达地区还有浮桥——用浮箱代替桥墩,浮箱上铺木板便成桥。这个桥有严格的时间界限,只能在夏天用,冬天就被撤了。

  四、乌达黄河公路大桥

  乌达黄河大桥最早修建于1986年5月,1988年9月通车,全长531米。当时的乌达黄河公路大桥为110国道上控制性工程,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实现了乌达与海勃湾的真正相连,两岸无障碍的互通。

  2017年1月7日,乌达黄河公路大桥淹没退役。

  五、乌海湖大桥

  乌海湖大桥2016年11月29日正式通车,是连接黄河两岸的大型城市桥梁,是国内首座悬浇大挑臂展翅矮塔斜拉桥。

  六、国道110线乌海黄河特大桥

  国道110线乌海黄河特大桥是连接黄河两岸的一座大型公路桥梁,工程于2013年4月开工建设。该桥主桥为三跨双塔中央双索面混凝土部分斜拉桥,是国内同类结构中跨径最大的黄河桥。今年8月15日,历经5年时间建设,国道110线乌海黄河特大桥成功合龙。待大桥通车时,将缩短海南区、海勃湾区至乌达区之间的距离,市民出行更便捷。

  图片来自于白龙


[责任编辑: 韩伟丽]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