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9月4日电(张弛)张海银是开鲁县大榆树镇里仁村的“土专家”,刚刚从贫困的泥潭中走出的他,无私地把自己摸索出来的技术传授给他人,满怀热情地为乡亲服务。
在贫困户圈舍、自家养殖圈舍,张海银随时随地向村民传授养殖科技知识、各种常见病防治技术,向村民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引导贫困户积极发展养殖业。
他的这套技术简便易学,带动了贫困户积极发展产业的自觉性,全村贫困户养牛的劲头大增,户均养殖肉牛5至8头。如今,张海银这位“土专家”成了全村养殖户的“主心骨”,农户有什么问题都愿向他请教,而他也总是毫不保留地教会别人。
回首昔日困难的岁月,张海银感慨颇多。
他的妻子患先天性耳聋,弟弟智力残疾,还有一个正在上学的孩子,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被确定为精准贫困户。
受家庭条件限制,张海银只读完了小学,他11岁时母亲就因病去世,从小跟着父亲在地里辛苦劳作,和父亲共同抚养残疾的弟弟,父亲在他18岁那年也因病离世,生活的艰难磨炼了他勤劳坚韧的品格。在亲戚的介绍下,张海银娶了一位残疾姑娘,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夫妻二人直面挫折、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的感人事迹,在里仁村一时传为佳话。
儿子的出生给张海银一家带来无比的喜悦,同时也给他们添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夫妇二人一年到头在地里辛苦操持,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无法摆脱贫困的影子。
而精准扶贫政策,让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在感到温暖的同时,张海银立志要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为增加收入,张海银一边种地一边给本村的泥瓦匠当“小工”,只要能赚钱,什么苦活累活他都能干。针对张海银家实际情况,帮扶干部多次入户与他沟通交流,从思想上激发了他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动力。
最终,张海银决定建一处养殖棚舍,发展肉牛养殖。在村干部的沟通协调下,扶贫办为张海银免费建起了90平方米的养殖棚舍。地方有了,资金又成了问题。镇上帮扶干部带着张海银到农行为其协调办理产业发展贴息贷款。
自从认准了这个致富路子后,张海银一家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酷暑,总是在牛舍奔波忙碌。经过一家人的悉心照管,肉牛一茬一茬地茁壮成长。张海银深知,买牛不难,但要养好并不容易,既要科学饲养,又要踏踏实实好好干。为此,他积极联系镇帮扶干部邀请镇兽医站技术员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清理圈舍卫生消毒、整理圈舍杂物、查看肉牛的长势情况,不管是饲草饲料的搭配还是养殖设施的运行,每个细节张海银都不放松。
风雨过后,必有彩虹。张海银用不怕苦、不怕累的毅力,在肉牛养殖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效益。去年9月份,他根据市场情况,出售肉牛6头,收入十分可观,更加坚定了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
虚心学习,肯于吃苦,张海银成了人们眼中的“土专家”。走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张海银步履坚定,身后是一大批刚刚从贫困泥潭中走出来的乡亲们。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张海银这样的“土专家”,才使得这片土地充满了温暖的亲情,充满了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