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听抗美援朝老兵讲述70年前无法忘却的血色记忆
内蒙古新闻网  20-10-28 16:54  【打印本页】  来源:黄河金岸魅力临河微信公众号

  1950年10月,为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作战。近日,记者走进今年90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马鸿林家中,聆听老人当年的战斗故事,还原那段战火纷飞的浴血岁月,感受一代军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我是1952年参战的,当时只有21岁,是一名通信兵,经常会穿梭于战场与指挥部之间,困了钻进山洞打个盹、渴了捧起雪吃几口都是家常便饭。在朝鲜作战最大的困难就是寒冷,冬天一到我们就会被冻得直跺脚,野外作战过夜的时候,我们需要几个人挤得紧紧的相互取暖,好多战友也就是因为寒冷落下了残疾,但是保家卫国的信念一直支持着我们战斗,哪怕寒冷、伤痛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马鸿林老人讲起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点点滴滴时仍充满激情。

  老人回忆,有一次部队进行穿插运动,需要快速插到敌后地区,这就不可避免会与敌人接触。马鸿林和他的战友猫在草丛里,大气不敢喘一口,头也不敢抬,距离近得可以听见敌人说话的声音,他们把枪械攥得紧紧的,随时都做好了战斗的准备。就这样紧张的状态坚持了1个多小时,然后趁着夜色悄悄穿插到了指定位置完成了战斗任务。”回忆起那次惊险的经历,老人记忆犹新。

  炮火的洗礼也给老人身上留下了伤痕。“我身上的这道疤就是当时战场上留下来的。那次我们正在屋内整理材料,突然一颗手榴弹扔了进来,我们三个人就被炸伤了,我是受伤最重的,在医院治疗休养了2年才康复,身上也就留下了这条半米长的伤疤。”老人说,很多战友都牺牲了,他能活下来已经是幸运了。

  “转业后我到河灌总局工作,但咱是军人,军人退伍不褪色,到哪里都得是一把好手。我记得开挖总干渠的那时候,机械不发达,我们主要就是靠肩扛靠手挑,咱作为一个退伍军人更不能落后,手上肩膀上的茧子磨了一层又一层,建设家乡的热情一点不输战斗。现在每到湿地公园,我就感到特别自豪,这‘二黄河’开凿贯通也有咱的一份力。”老人笑着说。

  采访结束时,马鸿林老人告诉记者,他十分愿意将自己抗美援朝的浴血故事讲述给后辈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他们那一代人的使命。现在祖国强大了,年轻一代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将精神传递下去,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杨永旺)


[责任编辑: 张圆]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