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消失了的村庄之 五 里 营
内蒙古新闻网  20-11-04 15:45  【打印本页】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五里营村在旧城正南,北邻三里营村,因距离旧城大什字约五里路而得名。

  据说在清朝道光年间,有山西李、郭、岳、张、辛等姓氏的农人来此栖息而居,此后渐成村落。那时五里营一带还是一片荒野,村人们垦荒造田,种植农作物,初步改变了这里荒凉的面貌。民国年间,也有一些村民从事副业,赶着小马车拉脚,运输砂石、砖木、煤炭等,为城里人服务。有些会手艺的匠人,在城里从事泥瓦工、木工、剃头等营生,或是打个零工、摆个地摊儿,谋个三文五文,养家糊口。

  解放后人口激增,大片荒地开垦成农田,加上每年都要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五里营成为近郊一带的粮、菜产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他们主动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蔬菜和经济作物,引进新品种,学习栽培和管理新模式,加之精耕细作和科学管理,五里营成为全市有名的蔬菜生产基地,尤其是茄子、西红柿、青椒等果类蔬菜更是闻名遐迩。村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五里营被乡、区和市三级政府授予“小康村”荣誉称号。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农田面积不断减少,村“两委”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建成了东、西货栈等7个集体企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同时大力扶持村民创办私营个体企业,全村私营个体工商户达100多家。(吴潇)

  近年来,五里营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随着地铁2号线开通,五里营以更美的容貌展现在青城人的面前!

  (本系列文章由著名作家、书法家郝云先生创意,参考了市政协原主席刘香芸主编的《呼和浩特城镇乡村》一文,并得到市委政研室原副主任王忠民的大力支持,一并致以谢意!)


[责任编辑: 张圆]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