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报村分为前巧报和后巧报,相隔不过2里,却是两个行政村。这两个村的位置在市区南部,都是呼市重要的蔬菜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因此不论去没去过巧报村,呼市的中老年人都知道巧报,起码是听说过巧报。“巧报”是蒙古语,意为小路。巧报村地界原为归化城寺庙巧尔齐召的属地,即庙产。清乾隆三年(1738年),山西省忻州一个姓石的泥瓦匠来到这个地方,时值清政府正在修建绥远城,正需要大量的泥瓦匠,这个石师傅就在此落脚,加入到修建绥远城的行列。后来陆陆续续有人在此安家落户,慢慢形成一个村庄。村名从“巧尔齐”慢慢演变为“巧尔报” ,最后简化为“巧报”。因为村子南面形成的村庄也叫巧报,于是约定俗成地把南面的村落称为前巧报,北面的村庄自然就成了后巧报,是两个兄弟村。为了行文方便,本文把两个村子放在一起来叙述。
前巧报村20世纪末有农田1700亩左右,有1100多户3300多人。该村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建有配套机电井50多眼,全部是水浇地,发展蔬菜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20世纪60年代就被确定为全市重点蔬菜生产基地。在政府的支持下,村民学习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实行科学种田,引进稀有蔬菜品种,推广反季节蔬菜,成为巧报乡第一个“四季青蔬菜村”,也是全乡蔬菜种植面积最大的一个村,还是赛罕区创办蔬菜保护地的先行者,是我市率先富裕起来的村庄之一。
后巧报村土地较贫脊,从事种植业收益不多,因此解放前不少村民是货郎担,以做小买卖为生,人称“八股绳子”(货郎担两头各有四股绳子);也有的人在市内开草铺卖草,专供驼城(归化城也被称为驼城)内各驼队、驼户饲驼用草。20世纪末,全村有耕地1000余亩,有1400多户3000多人。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后巧报村一方面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工副业,兴建砖瓦窑、发展运输业,并且利用砖场挖土形成的土坑蓄水养鱼养鸭,曾被自治区评为“科技村” 。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大幅度增加,走上富裕的道路。
贾恭烈士(1889一1941),出生于前巧报村,1938年起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筹集款项购买枪支弹药和药品服装,支持大青山抗日游击队。1940年被告密入狱,虽经严刑拷打,但贾恭坚贞不屈,最后壮烈牺牲。
前后巧报,还是二人台老艺人的家乡。国家一级演员亢文彬是前巧报村人,其代表作有《借冠子》《刘干妈探病》,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二人台演员。后巧报村的石六二也是二人台老艺人,有很深的艺术造诣。
如今,这两个巧报村均已融入城市了。(吴潇)
(本系列文章由著名作家、书法家郝云先生创意,参考了市政协原主席刘香芸主编的《呼和浩特城镇乡村》一文,并得到市委政研室原副主任王忠民的大力支持,一并致以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