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70年前,中国志愿军战士们先后跨过鸭绿江,用鲜血与生命捍卫和平。他们是值得被时代铭记的一群人。
在杭锦旗有这样一位老兵,徐家明,他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解放战斗,参加过“三反”运动,参加过抗美援朝。10月28日,在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徐家明家中,刚进楼道里,徐老的儿子徐向东就笑脸盈盈地迎接了我们。推开门,已经91岁的徐老正在专心的看报纸,他依然精神矍铄。
看到我们进来,徐老拍了拍旁边的沙发示意我们坐下,“我参军相关的东西都在这儿,知道你们要来,我早就准备好了。”徐老一边说,一边拉开抽屉,小心翼翼拿出一个盒子。慢慢打开盒子,我们看到了老照片、奖章证书、胸章……仿佛电影播放一般带我们回到那个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1944年,徐家明入伍当了兵,入伍后徐家明被分配到部队卫生队,跟着老同志下病房,一边看一边学。学习期间,他认真且踏实,敷药、包扎、缝合等外科技能很快就能上手。那个年代的卫生条件非常差,医用物资供给也不足,但困难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习热情,很快,他已然成为一名合格的部队卫生员。
1948年,徐家明加入了八路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后的他参加了淮海、渡江等大大小小的战役。这期间,消毒、包扎、护理……每天要重复几百次同样的动作;行走七、八十公里;食不果腹;还要躲避轰炸、袭击,这其中艰辛不言而喻,而徐老确轻描淡写地说:“当了兵后,我就没受过苦,后期情况好多了。”
翻开其中一个证书,黑白老照片上,定格了徐家明年轻的脸庞。头上带着毡毛棉帽,身上穿着绿色军装,眼神里满是坚定。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进入边打边谈的局面,也就这时,徐家明跟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来到朝鲜参加了最后的反击作战。
“敌人装备好,有飞机大炮还掌握制空权,而我们擅长夜战、近战和掷手榴弹。炸弹在我们不远处爆炸,整个战场伤亡不计其数,沿途都是战友和敌人的尸体。那时候我们都没有害怕,因为我们心里很坚定,‘我们要赢,我们也一定会赢’。
现如今,徐老已然记不清他到底救治了多少伤员,也不知道被徐老救治过的伤员还有多少活在这世上,他们又是否记得当年有一位叫徐家明的年轻人为他们缝合包扎。
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正式签署停战协定,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这场战争既打出了国家安宁,也打出了民族尊严,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战争结束后,志愿军分批撤离,徐家明所在的部队留在朝鲜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和恢复经济建设,直至1955年10月才回国。1956年,当兵12年的徐家明转业来到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卫生院。
至此,战士徐家明隐退了。在卫生院的几年,他为人们看病抓药,很受当地人尊敬。很少有人知道,这个遇事沉着冷静、腰杆笔直的医生就是抗美援朝数几十万名战士中的一员。1961年,徐家明转到杭锦旗医药公司工作,1983年离休,在医药公司工作的22年里,徐老积极肯干,尽职尽责,不怕苦、不怕累,主动下沉基层,一手组建吉日嘎朗图镇药材站。
在杭锦旗的60余年里,他几乎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自己的功绩,也不愿意过多的向自己的子女提起往事。他拿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时说:“很多战士都没有看到这一天,这枚奖章是用无数志愿军战士的血换来的,我命大,活到了现在,看到了祖国的繁荣强盛,我很知足。”
如今,老人年事已高,行动缓慢,听力也不太好,但他仍坚持每天读报、看新闻的习惯。只要一提起中国共产党、提起当前中国形势,老人仍能够兴致勃勃、铿锵有力地讲述许久。被问到现在生活有没有困难,老人赶忙摆摆手。徐老的儿子徐向东笑着说:“他们这代人呢,最怕的就是给政府添麻烦,给党添麻烦。”
70年后的今天,战场的硝烟已经远去,但战士们前赴后继、不畏强敌、英勇斗争、甘于奉献、拥党爱国的精神流传下来,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进的力量。(越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