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馨:同心协力助脱贫 奔赴小康显真情
内蒙古新闻网  20-11-19 09:27  【打印本页】  来源:活力海南微信公众号

  大家好!我叫李玉馨,来自巴音陶亥镇万亩滩村驻村工作队,现担任万亩滩村村主任助理。参加驻村工作以来,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及先后走访核查全区8个行政村后,我发现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这两只风格迥异的“队伍”在各自的领域努力发挥着最大优势。

  其中,驻村工作队的成员大部分是朝气蓬勃的青年人,是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懂电脑的高素质人才,他们主动要求沉下去、广调研、频入户,积极走进群众中了解情况,向老同志取经问策。而村两委成员大部分是经验丰富的中年人,他们产生于村民之中,了解掌握村情,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为了更好的做好群众工作,老同志们也走出舒适圈,主动学习新科技,利用建群加群、转发微信等方式,让更多的群众能够更及时的知道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和市场的新资讯。大家为了更好地实现共同目标,快速磨合、加速融合、紧密配合,新同志学会了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老同志掌握了新时代的技术手段,相互取经、见贤思齐、形成合力,真正做到了把两股劲拧成一股绳。

  回想自己第一天报道时的场景,现在心里还是热乎乎的。一进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干净净的办公桌和甘书记、段主任提前为我备好的生活用品,顿时让人心头一暖,还有巴书记耐心细致带我熟悉村里工作的样子以及就餐时那句“玉馨,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有啥事你就和我们说”。简单的行为、朴实的话语,却包含了他们对我的关心关爱与期盼,使自己能在短时间内克服环境新、离家远的困难,迅速投入到农村工作中。

  在工作中,“两委一队”都是村民的勤务员。脱贫攻坚也好,乡村振兴也罢,服务的主体都是村民群众。在这个问题上,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有了一致的目标,就很容易达成共识,各尽其能,在实践中提高自身能力,提高队伍能力。

  记得有一次,我随着推进组来到了巴音陶亥镇最南端的羊路井村,这里的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相互协作配合默契,共同致力于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脱贫致富,他们在工作中统一一个步调,发出一个声音,生活上同住一个屋檐下,同吃一锅饭,就是这样的团结一致给了彼此莫大的鼓励。“羊路井村互助合作社”就是在这样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下成立的。

  为有效缓解村民发展农业生产急需资金的困难,简化借款手续,使村民足不出村就可快速完成借款,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通过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商讨此事,在多方奔走后,终于筹集资金70万元成立了“合作社—互助小组—用款农户”的三级架构合作社。自成立以来,总体运行良好,2019年合作社资金规模达1335000元,年底收益达96204元。不仅带动了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实现增收,还有效的增加了村集体的经济收入。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村两委工作人员的能力有强有弱,驻村工作队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驻村时间,强化“传帮带”效果,带好党员干部队伍,切实培养一批坚定跟党走、群众威信高的优秀党员干部。动员村里有知识有文化、政治上坚定的年轻人和致富能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及时为基层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凝聚年轻人的青春力量,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党群活动,帮助贫困家庭,宣传政策法规,走访慰问群众,参与村级事务。让村里新手变强手,强手变能手,能手成为掌舵人,不断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

  如果把每个村比作一艘船,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就好比两边划船的队员,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让这艘“船”朝着正确的方向驶得更快更远。


[责任编辑: 张圆]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