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葡萄种出文化产业带动扶贫——乌海市阳光田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旅融合发展见闻
初夏时节,记者驱车来到坐落在黄河右岸乌海市海南区境内的阳光田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葡萄园、国家AAAA旅游景区标志、精致雅韵的景观小品、清幽自然的林间道路……所有这些,充分昭示这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绿色产业园。
公司董事长田旺荣介绍说,公司是自治区农牧业、林业、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自2007年成立以来,全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着力打造葡萄文化和红酒文化,形成了“集葡萄种植+葡萄酿酒+水果采摘+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建成年产1000吨“自然重力法”葡萄酒的国际酒庄,年产值8000多万元。眼前1.5万亩绿色就是公司的产业基地,种植葡萄、枣树、水果和各类经济林近万亩,建有乌海市品种最全的300亩葡萄培植育苗基地,引进培育品种达108个,每年育苗150多万株,为全市葡萄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
“我们不仅要种葡萄、酿红酒,更要培育文化内涵,在统筹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打造了国内首个自然酒酒庄、窑洞餐厅、无污染地热温泉、百果采摘园、北斗七星湖垂钓、水上漂流、文化体验等旅游项目,承办了葡萄酒文化宣传、户外拓展运动、科普研学教育、国际公路自行车比赛等大型活动,让农旅融合、文旅融合成为现实、优势互补。”公司负责人如是说。
在葡萄酒生产车间,我们在品味红色温柔的同时,对其有了更深了解。公司依托基地的自然条件,根据落差40米的山坡地形,分层建造粒选、发酵酿造、储存、灌装车间,生产全程利用葡萄及自流汁自身重力采用“自然重力法”酿造,有效保证葡萄的本源口感和特色。在发酵酿造过程中极少人工干预,摒弃橡木桶储存方式,建成5000平米地下酒窖原瓶存储,最大限度保留酒中的葡萄品质,还原产区风土特色,呈现国产葡萄酒的自然魅力。在这里,从酿酒师到整个酒庄都坚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关爱健康”的理念,回归葡萄酒的自然属性,践行自然生长、重力酿造、自然储藏,着力打造特色酒庄酒。总经理黄建清说,做好品质、做强品牌,是阳光田宇的不懈追求。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理事长单位,在葡萄生产过程中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农艺措施、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商标、统一销售,严格控制标准,每亩产量必须控制在最合理的300斤,只有葡萄的高品质,才有红酒的高品位。
在葡萄园实地观摩时董事长田旺荣说,父辈就是附近的村民,他对这方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
近年来,公司被确定为海南区产业化扶贫重点企业,公司以“建机制、兜底线、织密网”为总揽,制定了一揽子帮扶方案,充分利用自身产业优势,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为232户当地农民流转耕地3013亩,通过村企联建、订单收购、免息贷款、吸纳就业、教育帮扶、旅游带动、农技培训、扶老济困、果蔬保鲜服务等多种形式,累计帮助238户、578名建档立卡贫困村民实现了脱贫和增收,投入500多万元帮助4个行政村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
公司于2016年为附近村里的建档立卡户郭琴则、刘怀月、高志忠每户发放了3万元免息产业发展贷款,用于发展养殖业和农家乐,时至今日,三家均实现稳定脱贫。赛汗乌素村民小组陈二平说,公司通过辟基地、供种苗、订单收购的形式,与村民建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带动125户村民种植葡萄1560亩,每亩增收1000多元。
对于西行客栈村民小组建档立卡户赵秀莲这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只要他们每年到公司干够15天临工,就给予每人3000元工资,近年来已累计用工992人次,发放工资近260万元。对于像一棵树村孙世平这样全区所有的无劳动能力建档立卡户,公司每年给予3000元资助,帮助他们发展家庭养殖……
“人均三千元工资、五险一金福利,农民以前啥时候有过这样的待遇,企业推着我们增收致富,我们还能不好好干吗.....”正在园内打理葡萄的长期务工村民王士海这样感慨地说。对此,公司董事长田旺荣说:“企业家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的内核,只有让企业文化与外部文化融合发展,企业社会形象和品牌影响力才能够迅速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