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城市我的梦
内蒙古新闻网  21-02-03 10:32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晚报

  “左拐!右转!对,沿着钢铁大街一直向前……”

  初夏清晨,我和父亲驱车行驶在包头街头。父亲年近八旬,两眼昏花,但仍旧热心做一名向导,生怕我走错了路。

  一片高楼出现在眼前,父亲兴奋起来,用手一指:“看,以前这里就是我们棉纺厂……”

  年纪大了,父亲时常忘事,刚说过的话,转眼就想不起来。但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却从未褪色。

  收回目光,父亲嘴里喃喃道,“那时,你就是沿着这条路往前走了足足一里地,要不是我在后面悄悄跟着,指不定走到哪儿去……”

  父亲说的,是我第一次来包头时的情形,那年我才六岁,唯一记得的,是各个工厂散发出的奇怪味道。

  如今,近40年过去了。路已经不是原来的路,空气里没了当年的味道,父亲不再年富力强,我也从蹒跚的孩童走进人生的中年。

  回忆童年,耳边总会响起父亲的自行车铃声,“丁零零,丁零零……”每当这时,娘就会说:“快去,准是你爹回来了。”我立刻扔下手里的玩具,冲到门外。

  那时,父亲每周末从包头骑车回家,周一天不亮返厂,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每次回来,他总要带些“馋人”的东西:糖纸包着的糖块、装在小盒里的点心,还有新鲜而遥远的故事……从那时起,“包头”这两个字,便时常萦绕在我的耳边和梦里。

  我14岁那年秋天,父亲因摔伤入院,母亲赶去陪护。一个周末,我不知哪儿来的胆量,突发奇想要去包头看父亲。我骑着自行车,两个来小时的路途停了好几歇,那时我才体会到,父亲就是这样经年累月地完成着家与城的往返。

  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认识这座城市。

  由“一宫”转盘入城,向西,我穿梭在笔直的钢铁大街。劳动公园、电视台……父亲口中常常提及的这些地方,成了我识途认路的标志,我感到新鲜而兴奋。彼时的包头,是个如我一样未脱乡村气的孩子,说是“市”,倒更像一个颇为繁华的大城镇。

  多年后,我时常想起那次浮光掠影的经历,并感慨今昔的巨大差别。

  时间的脚步迈进新世纪的大门。这一年,父亲退休,我加入“城里人”行列,我和父亲就这样完成了与这座城市的接力。

  退休后的父亲,回到了乡下老家。开始几年,他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来一趟包头。到我这儿后,父亲往往没坐一会儿就要走:“我到厂里去一趟……”我明白,他的心里一直装着他的厂子和他的这座城。

  时光荏苒。

  生活好了,日子富了,我们利用空闲时间,会在城边转一转、看一看。

  向北,驻足巍巍大青山,极目远望,绿茵如毯,花海如浪,绿草与蓝天白云相接,令人陶醉。

  向西,横跨昆都仑河后,诞生过无数奇迹的包钢厂区映入眼帘,令人叹为观止,心生自豪。

  向南,看千里黄河水,绵延九曲几字弯,河那边藏着历史,这边写着未来。

  向东,十里绿道建设路鸟鸣啁啾,路南侧亚洲最大的城中草原赛汗塔拉,绿草葱茏、空气清新,混合着泥土的芬芳。

  父亲的脚步没有停下。那天,他悄悄地体验了一次现代公交快速车道。回来后,他激动地说了一遍又一遍:“这车道,那叫一个快啊,现在的包头,那叫一个大啊……”

  父亲老了,我也会渐渐老去。但我们的城市正青春…… (王泽)


[责任编辑: 韩伟丽]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