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在哪儿过?”“家收拾没?”“炸丸子做扒肉条了没?”“春联福字买好没?”……如果说还有什么是不看日历就能让人感知春节将至的活动,无疑是置办年货。
为了过个好年,人们习惯在距离年前十天半个月甚至刚进入腊月时就开始准备过年所需要的一切:吃的、用的、穿的、戴的、供的、送人的,概括起来就是“年货”。
每一个年代,年货都有新的定义,每个人也有着独特的记忆。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切块肉,二十七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到现在数码家电、家用汽车、休闲旅游都被列入年货“清单”,年货采购方式也从匮乏单一到丰富讲究,从凭票定量买到线上线下“任性购”……
时代在变,年货在变,年味儿不变。温情,始终与家同在。
50后、60后:穿粗布衣裳、抢上几斤肥肉过年最幸福
“那时候物资匮乏,吃不上、喝不上、穿不上好的是常态。”说起小时候过年,62岁的市民李艳清满是感慨,她说:“和现在这么好的生活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说起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过年置办年货的情景,李艳清老人至今都印象深刻。“那个年代都是‘凭票购物’,年货算得上是一个家庭一年中最大的开销。”李艳清是老东河人,家里一共有五个兄弟姐妹,她是老大。“那时候生活艰苦,家里孩子多,什么也都得节省着用。我的衣服穿小了,给老二穿,老二的衣服穿小了,再往下传给小的穿。那时李艳清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过年,“因为只有过年,爸妈才会扯布给我们做新衣服。买不起布料,他们就把自己没打补丁的衣服裁剪一番,当我们的‘新衣裳’了。”李艳清回忆说。
“那时候买啥都要票。”她告诉记者,由于物资匮乏,各家各户平时都勒紧裤腰带,省着用粮票油票肉票,攒起来过年多置办些年货。
攥着粮票、油票等各种类型的票据,在供应点门口排队抢购年货让许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记忆犹新。
“记得那时候办年货的地点就那么几个地方,供销社门口过年买年货的人非常多,经常要排长队。”家住九原区沙河镇的李桂兰说。
今年58岁的李桂兰告诉记者,她当时一年中最盼望的时候就是过年,而年货是能否过好年的关键。
“我们姐妹那时候经常被父母派去排队买年货。”李桂兰回忆道,“当时置办的年货中绝大部分是吃的,年夜饭是我们家一年当中吃得最好的一顿饭。那个年代的生活现在看起来很艰苦,但是过年吃顿比平时丰盛的年夜饭,能穿上件粗布新衣服,过个热闹年,每个人心里都特别高兴。”李桂兰说。
此外,那时过年,除了盼新衣,李艳清说他们姐弟妹几个最盼的就是猪肉了。因为物资供应少,家里孩子多,这就意味着平时好吃的东西基本与你无缘。“只有在过年时,全家人才能凭票领到几斤猪肉,还是‘限量’的,当时大家都抢肥肉,因为肥肉不仅能炼出猪油炒菜吃,还节省油票。”李艳清说,只有过年,普通人家才能多炒个肉菜,这样兄妹几人才能吃个肚饱。
想起过去种种,她笑着摇摇头:“那会儿什么都不容易,所以什么都特别珍惜。现在要什么有什么,每天都像过年一样,生活真幸福。”
70后、80后:家用电器进入年货清单,自己动手做年食更有年味
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吃”虽然还是年货中的主角,在年夜饭的餐桌上,鸡鸭鱼肉已是平常,但已不再是中国人置办年货中最“烧钱”的了。
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逐渐取代了手表、自行车、收音机“老三件”,走入了普通中国人家庭。过年时,一些条件尚可的双职工家庭往往会将积攒一年的工资拿出来购买一些“奢侈”年货。
那时候,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过年的一道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每年年三十儿阖家一起看春晚成了中国众多普通家庭最欢乐的时刻。同时,过年置办台彩电当年货也成了当时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在我市某机关单位工作的姚先生就清楚地记得,1995年春节,他和妻子将家里的14寸黑白电视机换了,花了2000多元钱买了一台21寸的熊猫牌彩电,那时候他每个月的工资只有100多元,这也是他家当年置办的最“奢侈”年货。
“我那时候刚结婚不久,家里比较困难,没啥大件儿,就想着买台大彩电过年时候充充场面。”姚先生说,“那年春节,周边不少邻居都跑到我家来看春节联欢晚会,我和我爱人当时忙前忙后添茶水递花生瓜子,表面上看着我俩挺累的,其实心里甭提多得意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虽然已是平常,但是准备年货的食物还是带着自己独有的味道和记忆。
“想想母亲酱的牛肉,炸的丸子和酥鸡,口水都要流出来了。”39岁的宁先生是巴彦淖尔市临河人,毕业后一直在包头工作。今年没能回老家过年,但老家的父母却是早早就来到包头,给他送来了自己做的年货,他心里高兴不已。
在宁先生的童年记忆中,过年是个耗费时间的事。周围的人置办年货,往往都会去往专门的集市。“所以感觉一进腊月大家就忙起来了。”那时候,宁先生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着父母去买年货,父母会在集市上购买鱼、蔬菜、花生、瓜子、糖果、水果等。这时,他也会难得提一次“任性”的要求,央求母亲买一小包大白兔奶糖,如果当年的考试成绩好,还可以再要一件小玩具。当时,风靡小孩间的糖果有很多,但最贵的大白兔奶糖味道最好。“甜甜的又粘牙,在其他小朋友跟前吃,倍儿有面子。”宁先生说,直到现在,他家的年货里肯定少不了大白兔奶糖。
距离春节还有半个月,家里准备年货的节奏更紧凑了。在宁先生的记忆里,从腊月十五以后,父母几乎每天都在厨房里忙碌,煎炸煮蒸样样不落。最费心的就是炸年食,尤其是炸丸子和酥鸡。父亲会在前一天晚上把需要炸的生肉提前腌制,早上起床宁先生帮忙搅拌,母亲在油锅边给父亲搭把手,经过全家齐心协力合作,香喷喷的丸子酥鸡便炸好了。闻着香味,邻居家的孩子有时也会过来串门,大家你尝一口我拿一块,“印象中整个腊月的年货记忆都是油炸食物带来的,如今多少年过去了,与家人一起买年货做年食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仍把做年食的习惯延续了下来,亲自做的年货才有年味嘛。”宁先生说。
90后、00后:带着全家去旅行是最快乐的事
进入21世纪,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想吃啥,不一定要等到过年才能吃到,想穿啥,平时就能买,家里各种电器生活用品也都其全得很。”90后杨磊说,“要放在以前,我们现在每天的生活都是过大年。”有人说,90后、00后是越来越幸福的几代人,赶上了智能时代,有着不错的物质基础和家庭条件,从小就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在我的记忆中,过年就是热闹一些,吃的好一些,见的人多一些。”杨磊说,对他来说,过年最快乐的事就是与父母一起旅行。
过年前4天,杨磊已经和父母踏上了厦门、海南8日游之旅。“这就是送给爸妈和我自己的‘年货’,”杨磊说,“因为疫情的影响,去年一年都没带父母出过门,而且北方的冬季还是很寒冷的,带家人去南方玩玩也是一次有趣的过年经历。今年过年,我们早早研究了当地的政策,拿着核酸检测结果,全家戴着口罩举着绿码体验不一样的新年,也是难得的记忆。”
年货购置形式的变迁:从赶集到网购
除了年货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年货的购买形式也随着时代发展有了新的内容。
在网购和线上支付快速发展之前,每到春节购买年货的时候,一家老小都是身体力行,去到商场、集市、超市、农贸市场大包小包地提回家。
70后刘女士告诉记者,虽然这个过程像是一场体力战,却也充满了过节的气氛,让人觉得满足,“现在回想以前跟着父母大包小提买年货,都觉得是特别有仪式感的行为,看着家里需要的年货被一件件搬回家,感觉很充实。”刘女士说,那时候好不容易能借着买年货的机会当一次购物狂,好好享受一下疯狂购物的过程,就算身体累点儿,心里也很满足。
现在,几大袋子一起采购各种生活用品的时代早已不复返,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网购,动动鼠标,快递小哥送货上门,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想要的商品。刘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工作都很忙,也没有那么多时间集中到线下挑选年货,如今很多电商都可以提供送货上门服务,一些比较重的米、油、水果,她选择了网上下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线上购物优惠力度很大,很多商家线上购物平台推出新人礼、满减优惠等促销手段,同时,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线上平台也开设了网上“年货节”活动,喊出“过年不打烊”的口号,并设有不同年货类型的场馆。
“今年呼吁大家尽量就地过年,物流等运转都不会受太大影响。”作为网购达人,小唐并不打算刻意提前备年货,“过去总想着要囤点东西,主要还是担心到处关门。现在已经不存在这种情况,现吃现买显然更健康。”
“在线上采购年货,一定程度上还能减少线下人员聚集,这也符合疫情防控的需要。”小唐相信,“不打烊”会让更多人过个从容而美满的平安年。 (记者李楷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