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春晚的大舞台承载了青年编剧柳静的创作梦
岁末将至,春晚话题照例升温。
春晚小品一直是各类节目中最受热议和关注的。2月3日、4日晚,2021年包头春晚在包头大剧院精彩上演。本土喜剧演员张虎表演的小品《虎子哥的朋友圈》收获一波点赞。小品编剧——本土青年女编剧柳静由此进入人们的视线。
事实上,《虎子哥的朋友圈》已经是柳静为包头春晚写的第三个小品剧本。作为一名活跃在采访一线16年的新闻记者,柳静经历了从“小白”到戏痴的修炼之路,如今在剧本创作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柳静希望,自己有机会写各式各样的人生,冷静而无抱怨地书写他们的存在。
从“小白”到戏痴
2019年包头春晚小品《功夫》、2020年包头春晚小品《爷爷的爱情》、2021年包头春晚小品《虎子哥的朋友圈》,三个风格迥异的小品,都备受观众青睐。很难想象,它们都出自同一位编剧之手。
柳静,包头广播电视台FM94.9记者,入行16年,始终活跃在新闻采访一线。采访过众多的小人物、大事件,也接触过难以计数的行业精英、新锐人物、创业先锋……她笔下流露出的,始终是沉静、睿智、思考,鲜有过嬉笑怒骂和无厘头式的搞笑。
“我大学学中文,一直喜欢写作,经常写一些随笔、小小说什么的,工作之余也没停过笔,但是与剧本都没多大关系。”柳静回忆,第一次接触剧本创作,是几年前在包头广播电视台台庆五十周年时,现包头春晚总导演梁菊找到她,说想创作一部情景剧,表现广播电视人对城市的热爱以及为城市建设所付出的努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柳静开始创作。没想到初试牛刀,反响很好。
首次尝试的成功,让热爱新鲜事物的柳静对戏剧充满了好奇。2019年,梁菊导演再次邀请柳静创作一部关于大国工匠题材的小品。于是,以“断臂悍将”卢仁峰为原型的小品《功夫》在她笔下诞生。作品要表现的主题是工匠精神,在宏大主题之下如何承接起笑点,让观众在捧腹的同时收获启发和感动,这难住了柳静。当时剧组的时间限制特别严格,为此,柳静没日没夜地熬了很多天,同剧组一起下到工厂采风,与卢仁峰多次深刻交谈,希望把本子写到最佳。
“春晚小品是命题作文,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主题,又要逗人发笑,这让本身没有经验的我倍感压力。”柳静说,接受了挑战的她,才第一次发现写剧本和写新闻是那么不同。
总之,第一次参加春晚,并不是十分顺利。
柳静回忆,“那段时间黑白颠倒,整个人处于几近癫狂的状态。”白天要采访、搜集素材,晚上就写作、改本子,还要不停地去模仿角色、揣摩心理,有时候自己在深夜就演起来。柳静清楚地记得,那一个剧本自己反复修改了七次。在塑造工匠人物的同时,把自己也逼成了一名“工匠”。
终于,2019年包头春晚圆满播出,小品《功夫》以大国工匠卢仁峰为原型,展现几代兵工人对包头的建设和他们身上执着的工匠精神,颇受观众好评。
希望作品能直抵人心
初尝成果的柳静深知自己还不够专业,此后,她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的经典戏剧,正式开启编剧生涯。
“春晚是一个命题作文,里面涉及的环节特别多,命题的硬性要求也比较多,编剧意志的发挥要兼顾主题展现。”柳静觉得,自己虽然完成了“任务”,但作为编剧还差得太多。意识到自己的差距,柳静开始埋头学习。她有针对性地读一些专业的剧本书,阅读现代西方的一些流行剧本,以及古希腊的悲喜剧、莎士比亚作品、老舍作品、巴金作品等。她还把目光投向了话剧舞台,去互联网上找名剧看,并回看它们的本子。这个过程,对她的帮助特别大。
连续挑战三年春晚小品,这些摸索与尝试的经历让柳静逐渐爱上创作、爱上舞台。她说:“我喜欢上了这种对话和沟通的方式。”在她看来,舞台剧、小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也是一种与观众对话的方式。从事新闻行业16年的她,已经习惯了新闻叙事的冷静与客观,现在终于可以跳脱出来,时而夸张,时而悲凉,用自己的方式与节奏去探讨故事后的人物,把想表达的价值观念、生活智慧呈现给更多观众。她还想创作更丰富、更深刻的本子,不希冀有多大影响力,但希望能够直抵人心。
前不久,包头市公安局庆祝首届中国人民警察节晚会,柳静应邀创作情景剧《忠诚筑警魂》。那段时间,正是她创作2021年春晚小品《虎子哥的朋友圈》最紧要的关头。憋着一股劲,她咬牙迎接挑战,同一周的时间内杀青了两个本子。柳静回忆:“小品是要逗人发笑的,而情景剧《忠诚筑警魂》是围绕一个烈士的故事展开的,要催人落泪,这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让我在那一周内很分裂。写小品的时候,整个人要投入到角色里面,甚至连自己说话都要说方言,一门心思地想着要搞笑;写情景剧的时候,把自己带入角色,每写一稿都要把自己搞得潸然泪下。”
《忠诚筑警魂》演出的时候,柳静在台下看到,不少观众为之动容,就连演员们都默默流泪、偷拭眼角。
“把别人弄哭是一件不好的事儿,但我在那一刻却感到特别幸福!”柳静说。
探讨人的生存与困境
柳静喜欢读《红楼梦》,反复读了很多遍。除主题宏大、语言有张力外,更多的是因为从细节中探索出来的人性以及人类命运。“我希望将来也能够有这种精致地驾驭细节的能力,能写一些从热气腾腾的市井生活中反映人生真谛的本子。”
如张爱玲所说,生活就像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柳静希望在捕捉生活的华美热闹的同时,也反映出被裹挟的无奈以及生命多层次的存在。
好的现实题材作品往往需要扎根于生活,不论是《功夫》里的“大国工匠”卢仁峰,还是《爷爷的爱情》中包钢的老工人,身为记者的柳静每遇到一个角色,都会去采访原型、实地采风,也会查阅大量的书籍资料。
“小品需要浓缩的语言,跟舞台和观众的对话也是特别难找到的一种感觉,所以在彩排的时候我一般都会到场,坐在一旁默默地观察演员的表演,然后再找感觉。每次写完剧本后我都会反复念、反复演,模仿人物说话的口气与动作,有时候甚至要配上音乐。”柳静是在写剧本,也是在演。每个塑造的角色,她都要揣摩得明明白白。观众看到的往往是搞笑热闹,但柳静却想在捕捉生活的热闹与喧嚣的同时,附带一些生活的巧思,给作品赋予灵魂。
“做记者的好处就是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接触的人越多越久,你越会发现,无论是处在社会价值中心的人,还是一些边缘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而我认为的理想社会,就是以一个比较保守的东西为内核,有胸怀地去容纳离经叛道。”柳静说。
柳静还特别喜欢《四世同堂》中钱默吟这个形象。她说:“我觉得他是老舍心中的一个完美知识分子。太平年月,他有花草,有诗歌,有茶酒;沦陷后,他看清他的前面是监牢、毒刑与死亡,而毫无恐惧与不安。对出卖他的冠晓荷,他不愿去怨恨。他觉得每个人在世界上都像庙中的五百罗汉似的,各有各的地位;他自己的应当死,正如冠晓荷的应当卖人求荣。”在柳静看来,这就是一种高尚的包容,清醒冷静的包容。
这些年,我市大力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电视剧《安居》、电影《搬迁》、话剧《北梁人家》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脱颖而出,激发出越来越多年轻编剧的创作热情。柳静也不例外。她表示,目前接触到的创作还都是命题作文,与万千编剧的梦想一样,希望自己能有一天可以自主创作,自由发挥、演绎出心目中的角色。
“我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写各式各样的人生,冷静而无抱怨地书写他们的存在。这或许是我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最好方式。”柳静说。(记者吴艾霞摄影报道)实习生安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