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丽霞 理想的初心一路相伴
内蒙古新闻网  21-02-19 10:31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晚报

  牛丽霞(左)接待信访群众

 

  “转业不转志,退伍不褪色”。作为一名退伍女兵,她曾胸戴红花踏上从军之路。如今,虽然褪下军装,她身上却始终烙着“我是一个兵”的印迹,用忠诚、奉献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为国效力”的初心带到新的工作岗位上。

  她就是荣获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模范退役军人称号的包头市信访局法规科(复查复核科)科长牛丽霞。

  为理想选择信访工作

  初见牛丽霞,很难想到眼前这位留半长卷发、身材匀称、说话温柔的女性,每天都需要面对上访人员和各种各样的矛盾,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她曾经是一名军人。“我是1987年考入的吉林空军医学专科学校,正式成为空军队伍中的一员,后来进入部队的医院工作,直到2002年转业。”在部队,牛丽霞是护理专业的护士,用女性的温柔呵护着每一位患者。

  转业到地方,她依然在工作中保持着军人本色。

  信访无小事,件件系民心。信访工作是连接党和政府与群众的桥梁,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如今已是牛丽霞从事信访工作的第19年。这期间,她先后历经接访、办信投诉、复查复核等多个岗位。不管在哪个岗位上,她始终把为信访群众解决“急、难、愁”问题放在第一位。

  信访工作少有鲜花和掌声,有的只是群众寻求帮助的渴望、对政策不解的疑惑。“这样一个面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工作岗位,你怎么就接下了呢?”当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牛丽霞笑着说:“我当年转业的时候,可以选择的单位有一些,其中就包括市信访局。因为我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一部电影,里面的剧情与信访局工作类似,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到市信访局工作。”

  来到信访局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接访。牛丽霞说自己永远忘不了第一天上班接访的情景,“当时负责带我的领导是全国优秀信访局局长,他面对群众时认真、热情的态度,令我感触深刻。”

  牛丽霞回忆当时的情形说:“面对情绪有些激动的群众,我们信访局长始终面带微笑,对待百姓始终如亲人一样热情地接待,耐心地为他们作政策解释,所以那天晚上我回到家以后,就开始反思,同时也下定决心,我当时就想,虽然服装变了,但责任和使命不变,我要用女性的温柔和军人的刚毅来面对信访群众。”

  把烦心事办成舒心事

  “这份工作面对着百姓的各种情绪和诉求,就看你怎么把他们的烦心事和难事办成好事和舒心事。”牛丽霞说。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64名北川、青川籍务工人员刚刚来到包头,尚未挣到生活费,因为担心远在四川老家的亲人,他们只能请求政府帮助返乡。“当时是我接待的他们,感受到他们当时着急返乡的心情,我立刻与包头市红十字会等部门联系,为他们每人协调了500元钱,并协调组织爱心车队将他们送到了火车站,让他们可以顺利返乡。”64人、3.2万元,据牛丽霞的同事回忆,在这些农民工即将踏上返乡之路时,为表达感谢,将这一事情向包头本地媒体反映。找出当年的新闻报道,默默工作的牛丽霞只留下给务工人员发放路费的侧影。

  工作中,牛丽霞还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工作方法:第一个就是诉求合理的,一定要尽心尽力帮助解决到位;第二个是诉求不合理的,一定要把政策法律法规给老百姓讲解解释到位;第三个就是诉求生活困难的,一定要想尽办法帮助帮扶救助到位。

  从事信访工作以来,牛丽霞于2004年至2006年,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06年至2008年,连续三年被评为自治区信访先进个人;2008年被评为“包头市三八红旗手”、创文明城市先进个人;2010、2012年被评为包头市信访工作先进个人;2014、2016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19年被评为包头市劳动模范;2017年,牛丽霞带领的复查复核科被评为市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2018年被选树为我市信访系统“作风建设年”先进典型。牛丽霞曾多次受到国家信访局、自治区信访局表扬,并赢得了社会各界特别是上访群众的普遍好评。

  市信访局复查复核科成立之初,在牛丽霞的带领下,科室同志绘制了《包头市复查(复核)信访事项工作流程图》悬挂于接访窗口,印制并向信访人发放了《复查复核申请须知》,将复查复核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下,努力打造阳光透明、便捷高效的信访服务平台。为进一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牛丽霞在局领导的指导下,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并成立了信访事项复查复核专家库,研究制定了《包头市律师参与信访工作办法》,广泛邀请社会力量参与信访工作,推动解决了一批疑难复杂信访问题。包头市复查复核工作走在了自治区各盟市前列,得到了国家信访局和自治区信访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

  “别看我在信访工作的岗位上已经干了19年,但我从来没有厌倦过这个工作,始终有发自内心的热爱。”牛丽霞说。 (记者王璐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韩伟丽]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