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遭受自然灾害,在困难时期相继有三千多名南方孤儿被送到了内蒙古,在党的关怀下,寄养在符合条件的牧民家,牧民们亲切地称这些孩子为“国家的孩子”。其中,被达茂草原牧民收养的孩子有五十多个。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国家的孩子”在草原亲人的哺育下,早已长大成人,并大多已进入暮年。他们深深扎根在草原,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用实际行动回报着这片养育他们的草原,谱写出了民族团结的华美赞歌。
查干朝鲁情牵草原护平安
“草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查干朝鲁说,他这一辈子的几次人生转折都是草原给的。
1964年,1岁的查干朝鲁由上海孤儿院转送到乌兰察布盟集宁市,经过三个月的保健护理,被在达茂旗法院工作的李青林收养。一年不到,养父李青林去世,叔叔朝格图毅然接过养育查干朝鲁的担子。
朝格图是原都荣敖包公社乌兰察布大队的牧民,以放牧为生,收养查干朝鲁后,一家六口人的生活更加拮据。9岁那年,查干朝鲁辍学在家,就在他以为这一辈子就要放牧的时候,“马背学校”老师特木尔的一番话,让查干朝鲁记了一辈子:“有机会一定要继续读书,这样才能成为更加有用的人。”当拿到国家给予的每月18元的生活费时,13岁的查干朝鲁重返校园。
策马踏歌的查干朝鲁,考上了内蒙古党校专修班,进而完成了从马背少年到青年民族干部的嬗变。查干朝鲁从乡镇秘书到司法局党组书记,一路走来,他以团结友爱、帮困救济为荣,也因为始终如一的坚持,为他赢得了许多称号:“草原赤子”、“牧民贴心人”、“党的基层好干部”、“全区政法战线先进个人”。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4321”平安建设创建工程上为1.87万平方公里的边境草原织起了保护网。自2005年至2015年,北疆达茂连续十年无毒、无邪教、无涉外事件、铁路护路无案件,筑起了安定和谐的“北大门”和向北开放的“桥头堡”。
2009年,查干朝鲁获得了“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0年千名综治和平安工作者”称号;2011年,他又获得了自治区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称号。
童格勒格心怀草原系家国
童格勒格,1956年生人,6岁时被草原阿爸敖其尔巴图专程从呼和浩特托儿所接到草原。
童格勒格回忆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满眼望去绿油油的草原,一路坐车来到百灵庙后,坐上阿爸的蒙古马回到达尔汗。
爱是拉近彼此的良药,因为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童格勒格很快融入新家庭。从8岁起,童格勒格就跟着母亲放羊,走遍了周围的“大好河山”。即便现在,童格勒格还能描述出当年在夏营盘时放羊的场景,山脚下有坤兑河流过,山坡上低头吃草的羊群,童格勒格穿上阿爸新买的红色带花的条绒鞋,兴奋地在山上跑来跑去,现在想起来那时才是最幸福的。
因为心疼阿爸阿妈,童格勒格没再继续念书。“因为当时的条件不好,爸妈身体也大不如从前,我已经长大能干活了。爸妈总夸我,顶一个小子呢。”童格勒格回忆道。
1974年成家的童格勒格,依然在阿爸阿妈留下来的这片草原生活。如今,童格勒格65岁,是达茂旗“国家的孩子”里的老大姐。作为一名党员,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时,她召集所有的家人们,为武汉捐款5500元。
娜仁格日勒魂铸草原传文化
娜仁格日勒,高高的颧骨、略黑的肤色、微微驼背的身躯,若不是事先知道这家的女主人是上海孤儿,还真以为是纯正的蒙古族。
娜仁格日勒两岁时来到草原,“阿爸阿妈视我如宝贝,任由我在宽广的草原上玩耍,给我买最好看的衣服、让我吃最好的食物。13岁那年,妈妈从小卖铺给买的玩具枪,15那年爸爸去那达慕回来时给买了20块钱的迪卡花裤子,还有那托人买的上海手表。”如今,这些情景依然清晰地记在她的脑海中。
娜仁格日勒1978年成家,儿子布仁巴雅尔极具歌唱天赋的。如今,布仁巴雅尔已是国家三级演员,也是一名乌兰牧骑资深老队员了。他深入群众中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其中,楚拉嘎好来宝《疾风中青马》、《盛世草原游牧人》、《欢乐那达慕》、《那达慕》和歌曲《健康之歌》在演出赛事中多次获奖。
2009年,布仁巴雅尔被评选为“2009年包头市市民新榜样”,同年参加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节目,被评为“优秀家庭”称号;2010年12月,被评为全旗“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17年1月,被评为“优秀政协委员”,2020年被评为达茂旗第七届道德模范。
布仁巴雅尔可谓是达茂旗乌兰牧骑一专多能的代表。从好来宝到呼麦,无一不是他的强项。民族文化在布仁巴雅尔身上得到很好的传承,驱使他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记者李娜通讯员乌伊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