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里家规
内蒙古新闻网  21-03-24 11:25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晚报

  旧时,物质匮乏,餐桌上的饭菜也单一,长年咸菜和酱是主打。只要下来时令蔬菜了皆可以扔咸菜缸里泡着,但做酱最好的时间是二月二。

  外婆做的酱小有“村”名,她在二月二这天将家里的大铁锅取出置于灶上,待锅烧热,将玉米粒、高粱粒、麦子和少许豆子放入锅内炒熟,用石磨碾碎,加少许水搅拌均匀,用手团成窝头,放在瓦盆或瓮中,让其发酵。待发酵好了,将窝头掰碎,用石磨碾细,收入容器内,将熬好的花椒水倒入里面,置于太阳下晒。

  外婆说,酱要天天搅拌,要不上面的一层变红了,下面的还是黄色,等酱全都变成酱红色后,酱就可以吃了。在酱里撒上盐,用大葱蘸酱,在地里忙碌了半天的劳力们,回到家中看到有葱有酱,有烧热的煎饼,劳作的乏累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农人们的幸福往往如此简单质朴。

  村里人都说外婆做的酱好吃,所以每年外婆的酱做好后,都会东家送一碗,西家送一碗。据说爷爷就是当年吃了外婆送的酱,才决定托人上门给父亲提亲的,在当时唯成分论的年代,这个决定非常了得,因为爷爷家几代都是结结实实的贫农,而外公却戴着右派的帽子。

  母亲嫁过来,也带来了外婆的酱方,但却做不出外婆的酱香味儿,因为父亲兄弟姊妹多,奶奶常年卧病在床,家里没个能干的女主人持家,日子过得太糙了。到了春天,爷爷家连咸菜都吃不上,酱放在太阳下晒,还没等搅拌好呢,地里干活的壮劳力回来了,掀开咸菜缸看到里面空了,便到酱缸里取点酱,蹲在屋门外就着煎饼吃。一缸子酱还没等晒好,早见底了。

  母亲说,那时村里像爷爷家情况的很多,那个困难时期,日子一算计不好,春天就吃不上饭。而外婆是过日子的好手,家里虽然劳动力不多,挣的工分也不比别人家多,但外婆会精打细算,懂得细水长流,日子过得再艰苦,家里的咸菜缸里一年四季都不见空。

  问母亲怎样才能让咸菜缸一直有咸菜呀,母亲笑答,从咸菜缸装满了咸菜时,就得节约着吃,要吃到第二年白菜萝卜丰收时还有旧年的咸菜在缸底。

  外婆晒酱时,家里孩子们也馋得流哈喇子,边看外婆搅拌边咽口水,但谁也不敢偷偷用手指蘸一下尝尝,这是外婆家的规矩。

  外婆没读过一天书,但她常对子女说,要节俭持家,要懂得分享,这是规矩也是家风。爷爷说,他看上的不是外婆做的酱好,而是知道外婆家的孩子差不了。(马海霞)


[责任编辑: 韩伟丽]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