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泉县小戏
泥塑创作
草编制作
剪纸展示
漫画创作交流
□白冰峰李洋洋
文化是一座城的灵魂,文化是一座城的底蕴。突泉县位于科尔沁草原北部,居住着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等多个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多元的民族文化孕育了题材广泛、风格各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突泉文化,也催生出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与传承。正因如此,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让突泉县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民间绘画之乡”“民间戏曲之乡”“农村戏曲艺术之乡”“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突泉县坚持传承弘扬优秀文化遗产,不断完善非遗保护机制,着力构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摸清家底保护传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此,突泉县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现状、传承人等进行科学普查、全面挖掘,并在普查基础上编写了《突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丛书,摸清了家底,建立了突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
突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珍贵、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有如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谚语、方言等口头表现方式的;有如年画、漫画、泥塑、剪纸、根雕等传统美术表现形式的;有如王小二大饼、豆瓣酱、六户干豆腐等手工技艺表现方式的;还有如唢呐、秧歌、东北大鼓、二人转等音乐和舞蹈表现方式的。目前,全县公布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批,共计45项,代表性传承人39人;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5项,代表性传承人35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项,代表性传承人4人。
多措并举发展传承
走进突泉县赵日霞手工剪纸艺术坊,学员们正聚精会神地盯着赵日霞手中的剪刀进行剪纸学习。学员李彩琴说:“平时没事就来学习剪纸,一方面能多学一门技术,另一方面还能陶冶一下情操,感觉特别好。”赵日霞手工剪纸艺术坊自2015年注册成立至今,已经成功培训出500余名学员。“作为突泉县剪纸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我有责任有义务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赵日霞说。
像赵日霞一样,突泉县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培训面向全县人民,采取自愿报名、免费参加的方式,结合学员的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注重学员的整体提升,极大活跃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不仅让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而且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2020年,突泉县共举办各类艺术作品展览6次,参与各种非遗活动展览15次,举办各类艺术辅导和培训20期。
在突泉县,非遗文化不但潜移默化地浸润着突泉人民的精神生活,而且还通过发展非遗产业让贫困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助力脱贫攻坚。
非物质文化遗产步阳草编传承人王翠华,便是通过步阳草编培训基地,将笤帚打造成扶贫富民的“金钥匙”,造福一方百姓。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不仅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让草编工艺制品远销海内外,更让其成为民间艺术文化的瑰宝。突泉县水泉镇引进笤帚糜子深加工企业,与农户建立了长久的利益联结机制,为农户无偿提供长纤维高粱草种子,与农户签订保底回收合同。工人可以在家编制产品,公司计件回收,帮助农户实现增收。
融合发展创新传承
为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突泉县以民间文化艺术节为统领,通过搭建平台、拓展场地、举办赛事,每届吸引超过2万人次参与,分散性活动辐射人数超过5万人次,使漫画、剪纸、书法、地方小戏等民俗文化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不光如此,为充分发掘非遗资源,大力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宝城女工手工串珠、突泉剪纸艺术品入选突泉“成长性伴手礼”获奖名单,成功开发出一系列非遗周边产品。
为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和振兴文旅市场,突泉县充分发挥非遗文化、文创产品和旅游资源优势,以扩大文化旅游消费为目标,组织步阳草编、剪纸、漫画、根雕等多个非遗项目在广场、公园、景点等区域开展非遗展览活动。每次活动中都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剪纸,形态各异的根雕,还有颜色鲜艳、制作精美的草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吸引众多游客和群众的眼球。传承人还会在现场制作工艺品并讲解工艺品制作流程,让群众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非遗+旅游”的模式,在为游客带来一场传统文化与唯美盛宴展示的同时,也让非遗项目在传承中得到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