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金霍洛旗文化馆《百姓大课堂》的教室里,挂着一幅用红纸剪的作品《圆梦小康》,在白墙的映衬下,格外显眼。
“圆”“梦”“小”“康”四幅字根据每个字的字体结构,剪出不同图案,讲述了4个不一样的小康故事。“圆”字里展现的是农村牧区通了公路,乡村旅游兴起,农牧民纷纷开办农家乐、牧家乐的热闹场景;“梦”字展示的是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驻村干部、村干部合力帮助发展村集体经济,帮扶农牧民发展绿色生态养殖的画面;“小”字充分利用字体结构,左侧是蒙古包,右侧是高楼大厦,中间则是一家人易地搬迁奔小康的幸福画面;“康”字边上剪出桃、石榴等在传统文中代表多子多福多寿寓意的图案,中间一家四代同堂围桌吃年夜饭,展现出寻常百姓家的小康幸福生活。
这幅剪纸作品由公益课《百姓大课堂》剪纸教师乔美英完成,她也是伊金霍洛旗非遗剪纸技艺传承人。
挥动剪刀剪出纸上风采
乔美英从小喜欢剪纸,空中飞的鸟,远处奔跑的孩子,地上开着的花朵,周围能看到的,都想在纸上剪出来。慢慢地,剪纸成为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初中美术课上,一次偶然的机会,乔美英遇到了赏识她的恩师段建珺。段建珺是和林格尔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是中国北方“草原剪纸”具有代表性的杰出剪纸家。
段建珺在课堂上看过乔美英的剪纸作品后,觉得这娃娃有天赋,于是主动收她为徒弟。每逢遇到休息日,乔美英早早起床,便去找师傅段建珺学习。剪纸技艺是一项精巧的技艺,为了能让包括乔美英在内的几名徒弟学到其精髓,段建珺亲自示范,一步步讲解剪纸技巧,一笔笔讲授剪纸构图,乔美英总是能很快掌握。
在乔美英的记忆中,段老师还经常领着几位徒弟去拜访民间剪纸老艺人,发生了好多有趣的事情。有一次拜访102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天才剪纸艺术家的剪纸大师张花女,乔美英看着老人那么大岁数还在剪纸,剪得特别好,看的高兴当众从兜里掏出了早上没吃的鸡蛋给了老人家,大家哈哈大笑,这次拜访乔美英受到的触动特别大,觉得剪纸是需要一辈子去坚持学习和传承的技艺。
得到师傅真传后,乔美英开始修炼自己的剪纸“功力”,从早到晚拿起剪刀剪个不停,哪怕课间十分钟,都拿起剪刀摆弄一番。经过日积月累的练习,她的剪纸技艺日渐精巧。
大学时,乔美英暂时放下了剪刀,专心学“多媒体设计”,但时刻在心里装着剪纸。她认为剪纸艺术需要融合,也需要以不同形式呈现,让不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人能以不同方式看到,这样的艺术才有生命力。
乔美英为了让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刻苦钻研,积极参加学校多媒体设计的比赛,积累经验。毕业时,她把心爱的剪纸作品融入动画设计,作品因新意独特,倍受学校师生的好评,荣获优秀毕业设计奖。
大学毕业后,乔美英没有放弃剪纸,而是成了她生活的必需品,她也因剪纸被人们熟知。2014年,经伊金霍洛旗文联推荐,《天骄》杂志编辑部采用乔美英的剪纸作品为杂志封底。“杂志封底每期都选用不同的剪纸作品,既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艺术,也能督促我创作更多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作品。”乔美英说。
近年来,乔美英坚持剪纸创作,作品获奖无数。2016年8月《叼羊》荣获由中国文化部、中国非遗司举办的中国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剪纸大赛铜剪刀奖,同年该作品在中国首届国际那达慕创意大会上获得最具人气奖;2017年3月《草原印象》荣获“潼关杯”全国剪纸邀请赛银奖;2017年9月剪纸作品《牧场》获得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暨民族团结杯“助推女性发展,弘扬民族文化”手工作品大赛剪纸类一等奖;2017年12月《鹿回头》在全区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刺绣及剪纸项目精品评选活动中荣获最佳造型奖优秀奖……
20年来,乔美英创作了大约300多幅剪纸,选取部分精品,曾在伊金霍洛旗文化馆举办个人剪纸作品展览。“展览是传承我们传统剪纸技艺的好办法,能吸引许多剪纸爱好者参观,相互学习交流,推动剪纸技艺代代传承和创新。”乔美英说。
非遗传承留住剪纸艺术的魅力
2015年,伊金霍洛旗为保护好、传承好剪纸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剪纸协会,挖掘当地剪纸老艺人,抢救搜集剪纸老纹样。听到这个好消息,乔美英立即报名参加。她认为能把知道的一些剪纸老纹样保留下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当年,段建珺老师在教我的时候,曾嘱托我要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这就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乔美英钻研剪纸技艺,剪出很多老样式的剪纸作品,保留下来,期待更多晚辈能看到,共同传承剪纸技艺。2017年,乔美英申请成为剪纸技艺非遗传承人。
近几年,为了能让剪纸技艺代代传承下去,乔美英充分利用公益课的机会,给学生传授剪纸技艺。2016年1月,担任伊金霍洛旗旗就业局组织的剪纸培训老师,培训人员50多人;2017年11月,承担伊金霍洛旗第四届暖心事公益创投大赛“巧手筑梦”剪纸培训班项目负责人;2018年,在伊金霍洛旗14个社区开展免费剪纸教学活动,共计举办70场次培训500多人;2019年,承接伊金霍洛旗民生微实事项目——匠心传承非遗剪纸课项目,受益人数300余人。
与此同时,乔美英还利用业余时间担任了鄂尔多斯文化艺术中心第四期和第五期、第六期、第七期剪纸公益课的老师,伊金霍洛旗老年大学剪纸课教师。
今年,乔美英又站在伊金霍洛旗文化馆《百姓大课堂》剪纸课堂的讲台上,给喜爱剪纸艺术的居民讲述剪纸技法。老师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剪纸的具体步骤,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模有样地跟着老师剪。
“今年正值建党一百周年,从红船建党伟业到中国梦的起航,我选择10件大事,准备设计10幅剪纸,让学员跟着一起剪。”课后,乔美英依然谋划着怎样带领学生传承好剪纸技艺的事。
近年来,她成立了“巧纸美”文化艺术工作室,并成功注册商标,将蒙古族文化设计成剪纸做成旅游纪念册、摆台、书签、折扇、遮阳伞、宣传画、台历、抱枕,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还积极配合鄂尔多斯群众艺术馆的非遗保护需要向非遗馆捐赠剪纸作品20多幅。
在非遗传承的路上,乔美英除了言传身教,还从事剪纸研究和剪纸杂志编辑。她被南京大学非遗保护研究所聘为剪纸创研员、编辑志愿者。她负责今年全国剪纸艺术家百年建党剪纸作品60幅作品的第36幅《建党百年开启历史新纪元》,现在已经完成,并入选,这几天正忙着装裱邮寄参加展览。同时,她还负责《中国民间剪纸》微刊的排版和编辑工作。“参加这样的工作,每天可以看到全国剪纸名家的作品,耳濡目染地提高自己作品的水平,也能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艺术,传承剪纸技艺。”乔美英说。
剪纸路漫漫,“传承和创新”的初心,乔美英不曾忘记。“剪纸是我们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我们这里的剪纸主要是从陕西传入,很少有展示当地传统文化元素的剪纸作品,蒙古族舞蹈、鄂尔多斯婚礼、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结合也极具美感,以后剪纸的过程中,考虑把这些内容融入作品,让剪纸的传承富有创新和活力。”乔美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