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玲:第一书记选为“一肩挑”,接稳乡村振兴“接力棒
内蒙古新闻网  21-04-30 16:18  【打印本页】  来源:杭锦发布

  吴玲,女,蒙古族,1970年11月出生,1990年9月参加工作,199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伊和乌素苏木希日摩仁嘎查第一书记、党支部书记、嘎查委员会主任。

  下决心抓党建,以组织振兴凝聚党心民心

  2019年3月,吴玲到希日摩仁嘎查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刚上任的她就走村串户把熟悉村情村况、摸清家底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步。希日摩仁嘎查面积307平方公里,耕地1.6万亩,草牧场面积44.89万亩,常住人口30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其中稳定脱贫户30户,享受政策户16户。经过调研摸底,希日摩仁嘎查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虽已基本完成,但吴玲发现希日摩仁嘎查依然存在产业不济、村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吴玲把抓好基层党建工作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从“改善硬件、提升软件”入手,抓阵地建设、抓学习武装头脑、抓组织生活,促使嘎查“两委”班子战斗力、凝聚力、带动力不断提升。建立健全党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各项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嘎查“两委”班子和全体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嘎查“两委”班子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切实加强嘎查“两委”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书记讲党课等活动,引领党员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势头。

  顶压力换品种,以产业振兴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脱贫之后路该怎么走,村集体经济该如何发展,又该如何带动农牧民致富增收,吴玲心里有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希日摩仁嘎查牧民主要以靠天养牧为生,养殖品种主要是白绒山羊。经过调研,吴玲发现白绒山羊养殖存在影响草原生态环境、出肉率不高、出栏率低、绒毛价格波动大、养殖收益越来越低等问题。

  吴玲认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让村集体经济和牧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就要从改变养殖方式和品种入手,将传统的放养向现代化养殖过渡,实现保护草原、减少畜载量、提高养殖单位产值的目标。于是,吴玲决定将“饲舍养殖”确定为最适合希日摩仁嘎查的养殖方式。确定了养殖方式后,选择养殖品种就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吴玲先后多次去舍饲养殖大市--巴彦淖尔进行考察,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最终找到了四季发情、一胎多羔、两年三产、收益高、适合高密度舍饲养殖的好品种--湖羊。

  调研回来后,吴玲召集“两委”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先后进行多次沟通,挨家挨户做工作,讲解政策,讲解湖羊特性,因为农牧民的传统思想和缺乏资金等问题,吴玲的提议受到很多质疑。尽管如此,吴玲没有放弃,她多方联系,最终探索出“党支部+银行+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农牧户”的模式。依托什拉乌素小聚居建设湖羊养殖园区,与杭锦大众村镇银行合作,用湖羊基础母畜做为质押物,向农牧户发放专项贷款,并与养殖户、嘎查签订三方共管协议,因地制宜解决农牧民资金问题;村集体通过建设养殖棚圈、储草棚、饲草料加工车间,为养殖户提供全流程服务保障;农牧民租用集体棚圈养殖湖羊,获取养殖利益。巴彦淖尔市金草原集团负责提供定胎基层母畜、养殖技术、羔羊回收等服务。吴玲通过这种多方共赢的模式,既保护了农牧民利益、规避了养殖风险,又盘活了村集体资产实现经济倍增。吴玲的付出和辛苦,希日摩仁嘎查的农牧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2021年“两委”换届中吴玲被高票推选为“一肩挑”。

  转思想拓产业,以乡村振兴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正确的思路必会引领正确的方向。路子虽然选对了,但如何以产业振兴为抓手,真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吴玲一直以来思考的事。吴玲走村入户与农牧民打成一片,开办农牧民夜校,提供就业技能培训,让群众从中感悟到思想的转变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为实现湖羊养殖更加规模化科学化,吴玲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海对接,拿到了金海团队的低成本营养配方,把湖羊饲喂成本降低到1.5-1.8元/日之间。希日摩仁嘎查什拉乌素湖羊养殖园区被成功列入鄂尔多斯市“十四五”规划中,为下一步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下一步,吴玲将依托马兰花谷、赛马场、那达慕等文化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以“养殖+旅游”的发展思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吴玲,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希日摩仁嘎查第一书记、党支部书记兼嘎查委员会主任。扎根草原,情撒牧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为民服务的宗旨,给希日摩仁嘎查这片土地带来一片生机,用真心、真情、实干的工作激情抒写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篇章。她说,我热爱这片草原和这里质朴的人们,只要他们需要,我将义无反顾地留下,直到草原变美,牧民变富的那一天。(高娜)


[责任编辑: 韩伟丽]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