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鲜花老人是达拉特旗吉格斯太镇龚吉仁村五顷地社的一名老党员,今年81岁的她身材矮小,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身体十分硬朗。说起当年的入党经历,王奶奶眼中含着泪水:“我永远都忘不了我成为共产党员的那一天,因为共产党就像是我第二个母亲一样,我入党的那一天就像是我第二个生日,是党组织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童年记忆:苦难磨砺了我的意志
1940年,我生在吉格斯太镇龚吉仁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我有兄妹两个人。解放前夕的中国农村,穷困潦倒的苦难生活是抹不去的灰暗底色,我家也不例外。记忆当中最穷的时候,家里四口人只有一套被褥,而我和哥哥两人都是吃村里各式野菜野草长大的。
我的父亲目不识丁,吃尽没文化的苦头,决心让我们兄妹读书。8岁那年我上学了,学校离家有四里多远,再加上平日里还要帮家里揽起耕种挑粮等营生,生活很艰苦,但仍没有浇灭我对知识的渴望,在老师的教导下认真读书,学习迎头赶上,13岁小学毕业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王奶奶家过去的旧照片
1954年夏,我考上了当地的初中,可学费和伙食费对家里是一笔极大的开销,加之我身体瘦弱,总是生病,父母见我骨瘦如柴,不忍让我继续上学,我就在家跟父亲学种田,至此我的求学道路画上句号,求学理想也终成泡影。不过,跟在父亲身边劳动,让我学到了耕田、锄地、放羊等一切农活,让我有了养家糊口的能力。
入党初心:党组织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1958年春,16岁的我直接进入到了我们党组织最基层的战斗堡垒去工作了,任村民小组长,村里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我都参与了,一系列的工作当中,我感受到了农村工作的快乐,那种被大家认可的幸福感。就在同年,我入了团,正是在农村这一点一滴的工作当中,我慢慢找到了信仰,也对农村的现实情况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农村工作的这段经历,加深了我对党的认识,坚定了我入党的决心。1959年,我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组织相关人员同我谈话,肯定了我的成绩。1960年3月8日,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天:这一天,在党组织的帮助下,我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这一天,我就像是重生了一般,这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农村、为农民服务的信念。
每次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王奶奶都坐在最前面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作物颗粒无收,而往年收下来的粮食堆放在村委会里,因为雨水一天比一天大,随时有受潮腐坏的危险,当时我和几个身强力壮的同志们穿着雨鞋和斗笠,拿着铁锹,一铲铲地将全村所有的粮食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就这样没日没夜地坚持了两天两夜,终于保住了全村人安身立命的口粮。
入党之后:为民服务,不忘党员使命
1979年,我成为了龚吉仁村的计生村长、妇女主任。虽然家务很多,但是村里的事情一点也没落下,就想着要把党交代的事办好。从解决家庭纠纷到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从抗洪抢险到捐助贫困人员,我都干。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年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很多妇女同志不理解,不配合,我作为党员,要时刻为大家做好表率,第一个做了节育手术,大家这才理解了,配合了我的工作。
2001年,我正式离开了干了近40年的岗位,虽然人已退休,但是我还是继续践行自己的入党承诺,大家伙们有甚需要我的,只要能帮得上,我绝不推辞,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也是群众给了我无限的支持,让我能够走到了今天。今后,我会继续听党的话,努力、踏实、脚踏实地,把我第二次生命好好利用起来,回报我们的党和人民。现在农民们看病有医保能报销,老人们年老了每月都有退休费,吃的穿的住的都不缺少,国家也一天比一天强大,我们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相比,是无比幸福的,这都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好领导、好政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深知道今天的日子来的有多不容易,我对党和国家充满着感恩。去年疫情时候,其他年轻的党员都在为村里做贡献,值班的值班,捐款的捐款,我岁数大了,只能给国家捐些钱来尽到作为党员的责任。
王奶奶在缴纳党费
我相信,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大家团结一致,任何难关都不是问题。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无论我在哪,不管我年纪有多大,我也要按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把共产党员当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