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救援
内蒙古新闻网  21-05-31 17:18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晚报

  救援队完成演练返回岸边

  救援人员准备医疗救护

  救援人员向记者介绍救援物品

  救援人员对溺水者进行心肺复苏

  ◎策划赵永峰

  记者赵永峰

  孔韦唯

  摄影孔韦唯

  昆都仑河水面上,一位划船市民不慎落入水中,轻飘飘的小船也因为落水者处理不当而翻了过去。好心市民看到有人落水呼救,急忙跳入冰冷的水中施救,可只游出十余米,就被水草缠住了双腿……危急时刻,三艘救生艇先后飞速出现在落水者身旁,一场惊心动魄的水上营救就此展开。

  这场扣人心弦的营救,其实是包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组织的一场演练。

  考验

  5月22日清晨,风和日丽,然而提前发布的“大风、降尘、降温”天气预报,让负责此次演练的包头鹿城奉献公益协会会长刘晓宇有些担心。

  “一旦出现6级以上的大风,将给整场演练带来极大的困难和危险,不过也是对我们这支队伍真正的考验。”站在昆都仑河岸边,刘晓宇不断地用旗帜测试着水面上的风力,表情凝重。

  时间一点点逼近,风越来越大,搭建在岸边的帐篷在风中出现了倾倒迹象,风浪不断拍打着河岸。

  “风大,冲锋舟行进就会严重遇阻,稳定性将极差,危险性也就极度增加。”伸手摸了摸河水,刘晓宇的面容更加焦急。

  此次演练,除了河上救援,还有潜水员水下救援科目,3米多深的昆都仑河在风浪和降温中显现出凶猛的一面。

  刘晓宇介绍,本次演练共87人参与,投入有动力船只4艘,无动力船只4艘,队员们将在宽500米、长1000米的河道上完成营救、队列等极为复杂的水上演练。

  奉献

  刘晓宇告诉记者,组织本次演练是希望通过民间专业救援力量的专业实践演练,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救援知识,学习科学的防御与救援方法,避免水上危险的发生。与此同时,让参与队员熟悉应急预案,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置反应速度。

  包头市退役军人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队员主要来自包头鹿城奉献公益协会。刘晓宇介绍,协会成立之初是一个自发的志愿者团队,组织多次应急救援、社会捐助、环境保护及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后,于2018年7月20日经包头市民政局批准注册成立“包头市鹿城奉献公益协会”,上级主管部门为共青团包头市委员会。协会秉承着军人的优良传统,队员们分为应急分队和志愿者分队两支队伍,目前协会人数443人,在去年的疫情防控期间,这支队伍为我市的疫情防控作出了巨大贡献。

  包头鹿城奉献公益协会的队员们几乎周周有训练,还通过外出学习、邀请专业救援人员来包教授的方式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协会应急救护教官张旭中年轻帅气,却被太阳晒得黢黑。张旭中说,2015年回到地方后就加入了包头鹿城奉献公益协会,经过严格的学习和考核成了一名应急救护教官。“黝黑的皮肤、坚强的体魄是我们应急分队队员的标志,正是一次次努力,才保证了一次次救援的成功。”

  据悉,为了这次复杂的河上救援演练,从4月上旬河水还冰手的时候开始,从应急分队中全新抽调组成的包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队员就在河面上进行了多次训练。从水温冰冷到被太阳一次次晒伤,大家从未退缩。

  速度

  10点整,随着指挥员刘晓宇一声令下,救生演练全面开始。

  水域中央,游客不慎坠入水中,一心想回到船上,却因方法不当将船倒扣,慌张之余,不断有水呛入口中,体力也逐渐透支。

  接到救援信息,包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派出无人机侦查,迅速制定方案并派出救援人员。

  此时,岸边散步的热心市民刚好路过此地,发现有人落水,在河边找到一个救生圈后,随即跳入水中施救,可由于对水域不熟悉,没游多远就被水草缠绕,在脱困过程中,施救者小腿被水下礁石划伤,失去了行动能力。

  第一艘冲锋舟冲向河中心的落水者,载着潜水员的第二艘冲锋舟驶向了热心救人的市民。

  冲锋舟在风浪中起伏飞驰,两组救援人员不负众望,仅用几分钟时间就将两名落水者救到岸上,按照预案安排,医疗组完美配合,落水者得到有效治疗。

  回到岸上,参与救援的队员全身湿透,但每个人依然保持着挺拔的姿态。

  随后,包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展示了河面上的一字形纵队编队、S形纵队编队、菱形编队行进、圆形纵队编队等编队技巧,张旭中介绍,这不是简单的队列展示,锻炼的是队员们对冲锋舟的动力掌控,以及在河上特殊情况下的问题处置能力。

  一场惊心动魄的演练圆满结束,刘晓宇说:“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演练,我们的队员值得托付。”


[责任编辑: 韩伟丽]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