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粉条”串起增值产业链
内蒙古新闻网  21-07-26 10:30  【打印本页】  来源:兴安日报

  特色产业强起来,百姓腰包鼓起来。近年来,我盟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生态环境保护,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在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进程中,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丰富优势,找准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兴安盟大米、兴安盟牛肉、俄体粉条……一个个特色鲜明的致富主导产业在乡村“生根发芽”,助力我盟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科右前旗俄体镇素有“东北粉条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在科右前旗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俄体镇积极引导农民种植土豆,通过“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为百姓敲开了增收致富的大门。

  “俄体粉条”是兴安盟人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蚂蚁上树”“半江红”“凤归巢”……“俄体粉条”经过厨师的蒸、炒、炖、煮,形成了让人垂涎欲滴的“全粉宴”,“俄体粉条”摇身一变,成了餐桌上的“主角”,吸引了一大批顾客前来品尝“俄体味道”。这也让俄体镇义新村王海秀经营的农家乐生意火爆。王海秀告诉记者,以前农家乐就是村里人或者路过的客商来吃饭,自从“俄体粉条”的名号闯了出去,不少城里人都慕名而来,她最多一天接待顾客1700余人,仅一天的销售额就有1万余元。

  随着“俄体粉条”的声名鹊起,科右前旗天甲粉业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合作社在俄体镇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用一根粉条拉动了一条产业链。“俄体粉条”也在2013年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俄体粉条是怎样让百姓走上增收致富路,又是怎样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这要从科右前旗俄体镇天甲粉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慧的创业说起。

  天甲粉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慧的婆家是当地粉条大户,生活条件较好。按她的话说,想带领村民靠粉条致富的想法早已酝酿。曾经俄体镇卖粉条都是各家各户单打独斗、各干各的,还经常出现粉条滞销的情况。李慧明白,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按照统一的标准加工,走集约化、科学化的经营发展之路才有出路。2010年,科右前旗俄体镇天甲粉业专业合作社成立。起初,村民并不认可天甲粉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李慧和丈夫就一家家地谈,一家家地劝,以自己让利的方式换取村民的信任。经过几年的努力,合作社从最初的几户成员,发展到了现在的100余户。发展起来的天甲粉业专业合作社一边引领村民调整种植结构,一边提供就业岗位,成为真正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龙头企业。

  家住全胜村的殷海军多年来一直从事玉米种植,这些年眼看着身边的亲朋好友在合作社的带动下都种起了土豆,发了家,殷海军再也坐不住了。去年,抱着试一试的心理,他种了10亩土豆。殷海军美滋滋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亩地玉米收入1000元左右,1亩地土豆收入1400余元,每亩地比玉米要多收入400元。“合作社都是订单收购,价格稳定。”殷海军笑着说。

  采访间得知,今年,天甲粉业专业合作社增加土豆订单1000亩,带动当地100余户村民增收。由于原材料订单增加,产品销量不断上升,天甲粉业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赵成志是俄体镇义新村的脱贫户。2016年,赵成志的母亲患脑出血,高额的医药费让这个本就收入不高的家庭生活得更加艰难,全家仅靠几亩地收入维持生计。李慧得知赵成志家的情况后,便将赵成志纳入了最优先参与制粉工作的人员名单。2018年,兼职了几份零工,加上合作社的工资,赵成志成功脱贫。采访时,赵成志高兴地告诉记者,在合作社仅务工半年就能收入1万多元。

  凡事具有两面性。在带领村民增收和粉业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排放量节节攀升,甚至达到了污染生活用水的程度。得知合作社的实际困难,前旗政府第一时间采取用抽水车定期把粉业污水运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但这种方式成本极高、成效有限,前旗政府和盟生态环境局通力协作,在俄体镇义新村建设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污水处理厂,还专门为天甲粉业专业合作社修筑了排污管道。为了让企业更环保,2020年该合作社投资40多万元购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该设备免去了原来手工和面和制粉的过程,使得整个生产过程更加卫生、更加环保。
 近年来,走上绿色发展道路的天甲粉业专业合作社不断做大做强,出品“富甲天下”4大系列60多种规格的产品,还开通了网上销售平台,不仅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俄体粉条”,也让粉条变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条”。


[责任编辑: 韩伟丽]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