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记照相馆的相框
瑞记照相馆拍摄的双人合照
天元照相馆拍摄的四人合照
三三照相馆的师傅修复老照片
◎刘清成
1923年,平绥铁路通到包头,包头成为水路交通要冲,大批京津冀商客云集,京货业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服务业,包头照相行业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1925年,坐落在东河区原丁香巷(今新生巷)路东的万成照相馆开业,成为包头最早的照相馆,一年时间里,包头照相馆数量就已经发展到5家。
一
在民国时期,照相还是一种比较高档的消费,拍摄四寸照片需花费银五毫,六寸的则要银一元,八寸的银二元、十寸的银四元,而普通人当时一个月的生活费是2个银圆。照相馆服务的主要是各商号、政府部门及学校。照相馆最忙的时间是正月,这时商会同业会换届,各商号也要组织聚会、祭祀,加之正月婚庆活动开始增多,照相馆的业务量就水涨船高。
1925年,中共包头工委书记李裕智来到包头,领导革命斗争,他筹措了一些资金,在城内西门大街租赁了一处小四合院,办起了“明德照相馆”,有6名店员,聘请董寅培为经理,以此为掩护开展工作。
1931年瑞记照相馆开业,地址先在今和平路北段路西,后迁到今胜利路东段路南。经理是王瑞三,招聘外来技工二十多人,门面宽阔,资金雄厚,设备齐全,技术较强,所以生意兴隆。该馆那时就有小型照相转机,并首先使用进口胶卷软片代替玻璃板。这家照相馆于1937年日军入侵包头前关闭。此外还有北大、振北、祥记三家照相馆,都是在1930年至1937年间开业的,其中祥记经营到1945年关闭。
1938年,朝鲜人李兴木在包头通顺街开设大和照相馆。1944年冬,日本侵略者投降在即,李兴木将大和照相馆出售给白壁、彭善继、王福三人。因三人各用三百银圆购得此馆,故取名为三三照相馆,后迁址富三元巷。
1945年丽生照相馆开业。先是张德录、原维新、侯相卿三人集资八百元接收日商咖啡馆(和平路65号),与三三照相馆斜对门。其技术力量与“三三”旗鼓相当,然而王福、原维新能保持师兄弟关系,互相取长补短,探讨技术,在经济上也能互相借补来往,相处得很好,两家虽隔街对峙,但生意都比较好。
1948年榆三照相馆成立,由李兴三、南嘉明、延丁一集资开设,地址在通顺街13号,和三三、丽生相隔不远,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一时期开业的还有仲华照相馆,地址在南河漕74号,经理张仲华原以画像为业,因爱好照相艺术便开起照相馆,虽然门市狭小,设备简单,资金不多,但能因陋就简,勤俭办店,维持正常营业。
1949年“九一九”绥远和平起义时,包头照相、钟表、镶牙三个行业同属于钟表业同业会,当时规模比较大的四家照相馆是:三三、丽生、榆三、天元,共有股东9人,职工28人,资金2800元。
二
解放初期,由于党和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的大力扶持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包头市照相业有了很大发展,到1953年,已增加到7户,年营业额平均上升20%至30%。
据原兴三照相馆经理李雅化撰文回忆,其父李兴三,在1951年将原投入榆三照相馆的100元资金加本息1000元抽出,接收了宝华照相馆,开办了兴三照相馆。同年,李雅化在老工人刘子恒的帮助下,从表店学徒退出开始经营兴三照相馆。到1952年底,兴三照相馆营业额达2500元,每个工人可得奖金60元。1954年,李雅化正式担任兴三照相馆经理。
1954年,正值工会会员换会员证,工会将此照相业务交给有名气的三三和丽生照相馆,这样把很多照相零活挤到兴三照相馆,李雅化抓住这个机会,很快打开局面。为提高摄影技术,专门从北京请进三名摄影技师,北京龙福寺照相馆的周兴就是这时来包头的。从此,兴三照相馆业务量大增,跃升包头市照相业前列。1958年,兴三照相门市部支援包钢建设,全部迁到昆都仑区,后来参加昆百大楼照相部、张家营子照相部、光明照相部和小小照相部的筹建工作。
1956年1月18日,照相业9户提出申请公私合营,从业人员78人,资金约35800元。1956年1月25日,包头市政府批准照相镶牙业、旅店业、货栈业、土产货栈业等行业公私合营,照相业归口服务公司,成立公私合营服务事业总店。
公私合营后,资方人员实行职务不变、工资不变、定息不变,照相业“三三”经理王福安排为公私合营服务总店副经理,原资方人员多安排为照相门市部主任。
1953年三季度,照相业推行了劳资“合同制”,劳资双方协商议定经营计划指标,资方负责及时供应材料、设备,搞好伙食;劳方负责保质保量、保时间完成各项生产计划指标。指标超额部分,以营业额计算,资方提取70%,劳方提出30%。公私合营后照相业生意兴隆,从业人员、户款都有增加。例如榆三照相馆每月计划营业额为1500元,实际可达到2500元。
三
1956年,天津、上海、沈阳、张家口、呼和浩特等大中城市有经验的从商人员和饮食服务技术人员(包括厨师、理发师、搓澡工、照相师)2000多人前来支援包头工业基地建设,壮大了包头国营商业的职工队伍,提高了包头商业、饮食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包头市商业学校多次办青工摄影培训班,为包头摄影事业储备了一大批人才。到1957年,包头市的照相业可实现利润4.2万元。
1959年至1961年,为响应国家号召,包头服务业抽调人员、物资,大力开展了“支工支农”活动。各区钟表、照相、洗染、理发等行业,都组成上山下乡服务组。三三照相馆多次到达茂旗等地,为驻军、农牧民及所在地机关团体拍照,年收入达万元左右。昆区万方照相部,在农忙时节到附近农村租赁农民闲房,定期携带照相器材为农民照相。
上世纪60年代初,服务业开展分级经营,提高服务质量。很多照相馆增加了快照、快洗、快印等项目。三三照相馆、青山照相馆都进行了技术革新,在实际应用中都有一定效果。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服务业的蓬勃兴起,包头照相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新成立的照相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昆区有包百、小小照、东方红、百花、红旗、光明照、青年摄影社;青山区有红旗、钢城、颖影、乌素图;东河区有三三、友谊、新风、春光、朝阳、丽生;白云矿区有白云照相部,石拐区有大发照相部,土右旗有东风、城关、劳动照相部,固阳县有固阳照相部等。进入八九十年代,相机进入百姓家庭,照相部更多的担负起冲印职能,影楼多以拍摄婚庆婚纱为主。如今,一部手机就能让每个人都成了摄影师,胶卷被淘汰,电子相册成为新宠,但那些老照相馆里的光影故事,却给几代包头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