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泉县培育“金果产业”建起“绿色银行”
内蒙古新闻网  21-11-30 16:47  【打印本页】  来源:兴安日报

  (李洋洋)突泉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推进林果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果树经济林9.75万亩,已有2.5万亩进入盛果期,年均鲜果产量3.75万吨,产值4500万元,5亩以上果园798个,全县林农自建经济林育苗基地18家,年出圃优质果树及葡萄苗木36万株。

  “文冠果号称铁杆庄稼,可以栽种在山间林地,可以适应盐碱地等土地环境,树成年后可收获果实,目前已知500年的文冠果树依然在结果。同时,文冠果也可以栽种在城市中,作为观赏树木,开花特别漂亮。”提起文冠果的优势,突泉县国有林场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学友如数家珍。

  文冠果种植后次年开花,三年结果,五年丰产,收益是传统农业作物的五到七倍,并且全身是宝,叶子可以做茶,果实可以入药,也可以用于工业用油及食用油加工等,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突泉县牢固确立绿色发展思路,统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全县近70年的文冠果栽种经验和区域实际,将其作为突泉县林果业规模造林培育品牌。按照“强基地、扩产能、促增收”思路,以东风林场、太本林场为主,示范带动,引领全县,把突泉打造成全盟特色文冠果示范基地。同时,与辽宁文冠食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现有3个文冠果品种基础上,进一步研发文冠果优良品种。截至2021年8月,突泉县共栽植优质文冠果面积4万多亩,年产值突破4800万元以上。

  早在几年前,突泉县良种场的后山还是一个光秃秃、灰溜溜的荒山,突泉县良种场结合区域自然经济条件,把村后的荒山建设成了“花果园”,不仅美化了环境,更甜了村民们的心田。

  “原来我们村的后山是满山的石头和土坑,有一点风都会尘土飞扬,现在好了,放眼望去都是绿色。”突泉县良种场果园职工于殿清开心地说。

  截至目前,突泉县良种场果园栽种有苹果、梨、李子和葡萄等10余种果树,种植面积150多亩,种植果树1万多棵,年产果10万斤以上。

  今年75岁的刘景志1987年用自家的几亩耕地换了20多亩山坡地,开始试验果树育苗。从栽培管理到病虫害防治,从土壤肥力到果树品种,刘景志反复试验,初心不改,果园在他的精心打理下,如今已发展果树品种20多个。

  “我们全村的群众都和刘景志一样,种果树、育果苗,多则几十亩上百亩,少则房前屋后的空闲地,就是靠着这林果产业我们村强了起来、富了起来。”(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说起全村林果产业的致富经,突泉县六户镇和胜村党支部书记王志坤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和胜村为把育苗产业发展成为全村的致富产业,村“两委”邀请县农科局林果业专家到和胜村以农民夜校的形式讲解果树育苗专业知识。刘景志更是村里发展林果业的“功臣”,他主动把自己这么多年摸索出的果树育苗、嫁接改良等经验技术分享给村民。通过多轮“理论+实践”的组合式培训,全村育苗户个个都是栽植能手,人人堪称育苗专家。

  绿了青山,美了环境。育苗产业成为和胜村的主导产业。林果业发展起来了,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了。目前,和胜村村集体通过出售育苗,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增加8万元以上,户均年可出售树苗5000株,每户年可获净利润1万元以上,育苗产业真正成为脱贫致富新产业,村内绿植面积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


[责任编辑: 韩伟丽]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