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牧区变化是一幅日新月异的美好画面。西乌旗巴彦花镇巴彦胡博嘎查老牧人奥毛和他的儿子,历经和见证了改革开放40周年,两代牧人品尝着改革开放不一样的味道。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内蒙古牧区打破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旧模式,在草原经营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1983年,牧区全面推行“牲畜作价、户有所养”生产责任制,实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当时奥毛家有8个孩子,加上两个大人,10口人共分到了300多只羊、60头牛和28匹马。1985年,又分到800亩草场。牲畜和草场是牧人的命根子,有了牛和羊,有了草场,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奥毛卯足了劲儿干活,希望牛羊越来越多。对于经营牛羊的牧人家来说,“侍弄”好牲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遇到草原上的灾害天气,牛羊就得远走“敖特尔”,待来年冰雪消融才能回到自己的家园。即使在家门口不远处放养,也得守在牲畜身边。说起这段往事,奥毛陷入了深思,当时,全家人从蒙古包过渡到简陋的平房,夜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过着漫长而简单的生活,交通极不方便,当时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公社。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奥毛满足着改革带来的好生活。这位亲身见证改革的沧桑老人激动地说:“我们那个时候赶上了改革开放,有了牲畜,草场,生活虽然比不上现在,但毕竟开始过上了好日子”。
草原上的萨日娜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牧区面貌得到了改善,旧貌换新颜。和改革开放一同“成长”的孟克巴特尔今年也40周岁了,他是奥毛老人最小的儿子,赶上了改革开放40年的好时光,人到中年的孟克巴特尔有着奔小康的追求目标,有着和父亲不一样的经营理念,过上了和父辈完全不一样的时尚生活。如今的他家里有3000亩草场,400多只羊、40匹马,牧区基础建设工程和畜牧业机械化,为他家的畜牧业生产插上了翅膀。孟克巴特尔家畜牧业生产全部用上了现代化的机器,爬冰卧雪追马赶羊在如刀的风雪中抗灾避难的历史被浓墨画上了句号。自从安装上了监控,坐在家里就能看到牛羊的“一举一动”。孟克巴特尔想着要压缩牲畜头数,这样,既能保证牲畜的质量,又能保护了生态环境。
在波澜壮阔的40年里,孟克巴特尔家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不仅发生了巨变,他家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房子里,由于拉上了长电,家用电器也应有尽有,光超薄电视就有两台。奥毛沉醉于现在过上的安逸生活,只是时不时唠叨着要儿子多多养羊,还说养牛太费劲了。可是孟克巴特尔却说:“羊养多了,草原就会退化,逐渐变成了荒漠,到时候咋办啊?再说羊多了,质量保证不了,羊一个个瘦弱的,有啥好的?咱们精养照样不耽误抓钱”。奥毛听了沈默不语。自从家里家外有了会动的一些机器后,孟克巴特尔不用起早贪黑劳作了,奥毛看着红红的太阳,皱着眉头对看着电视的孟克巴特尔说:“你们现在真的很懒,现在条件这么好,哪能待着呢”。孟克巴特尔说“阿爸,现在使用机械,省事多了,不用那么费劲干活了。”奥毛无奈的摇摇头,站起来,慢慢向外面走去。
拉完秋草回到家中的孟克巴特尔感慨地说“社会发展变化太快了,一年比一年好。这样好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我们牧民托的是党和政府的好”
如今,历经改革发展的奥毛和老伴、孩子围坐在电视机旁,饮着醇香的奶茶,欣赏着绚丽多彩的电视节目,尽情享受着党的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所来的幸福与快乐,他和儿子孟克巴特尔畅谈着乌珠穆沁草原的“蝶变”,憧憬和期待着更加美好的愿景。(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