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壁千古韵:一面墙背后的历史
内蒙古新闻网  21-09-01 16:08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晚报》

  

  西脑包大照壁

  ◎周涛

  照壁,也叫照墙、照壁墙、影墙,古人也称“萧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独特形式。在风水学中,照壁被认为是避免气冲的一种手段。风水学讲究导气,意思是外来之气不能直冲厅堂,否则不吉利。避免气冲的办法,就是在大门和房屋之间置一堵墙,这堵墙要求不能堵气,所以就形成墙两侧不能封闭的特殊建筑样式。

  照壁自古就有,流行于明代。清朝前期,山西商人将生意做到西北地区,也将照壁等建筑艺术带到西北。到清朝中后期,随着定居人群的逐渐增多,包头和萨拉齐地区的四合院,几乎家家户户都建有照壁。

  照壁由三部分组成,壁座是整体照壁的基座,一般为须弥座,即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壁身部分是照壁的主体,用砖砌出框架后,书写框芯,一般为四字题辞,如耕读传家、紫气东来、福如东海等吉祥用语,也有一字辞,如福、寿等。壁顶是在壁身顶部构建屋脊,上面铺筒瓦,一般有庑殿顶、歇山、悬山和硬山四种样式。

  老包头的照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砖雕照壁,出现在殷实之家。据相关资料记载,走口外的定居者,凡有财力者,都不惜工本,修造院落时把重点放在门面上,照壁成为最重要的建筑。须弥座大多采用石料雕刻,墙面是砖雕,内容为寓意吉祥的花鸟动物。壁顶除铺筒瓦外,还在垂脊两端雕刻小兽,四角有起翘。照壁体现主人的身份,越是有钱人,越会兴土木,修门面。而普通人家修建照壁,大多采用砖瓦和土坯结构,壁座用砖石夯基,壁身部分用土坯垒砌,披盖麻灰,然后上色,中间雕嵌砖材图案或文字,壁顶放置瓦片。照壁是四合院的重要装饰建筑,除风水学的讲究外,还具有挡风、遮掩、美化等作用。

  照壁的形式有很多种,从建筑材料上讲,有故宫和北海的琉璃照壁,还有完全用一整块大石头雕刻的石头照壁,还有木质照壁等。从照壁的形状看,有“一”字型照壁,有平面成梯形的雁翅照壁,还有一种照壁位于大门的东西两侧,与大门成120度夹角,平面呈八字形,称作八字照壁,还有的人家一墙两用,在山墙上直接砌出小墙帽,并做出照壁形状,使照壁与山墙连为一体,被称为座山照壁。从照壁的建筑方位看,一种位于大门内侧,一种位于大门外面,还有一种位于大门内的左右两侧。大门与照壁之间形成相互衬托的关系,精巧的照壁设计在大门入口处对整个房屋建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国现存的照壁很多,著名的有北海、故宫、大同、无锡的九龙壁,蒲城文庙的六龙壁,山西洪洞县的“根”照壁,湖北襄樊的绿影壁,山西王家大院的鲤鱼跳龙门影壁,五台山普化寺的照壁等,都是国之瑰宝。而包头的西脑包照壁在内蒙古西部地区也颇负盛名。

  乾隆六十年(1795年),理藩院因调解乌拉特三公旗与土默特旗的地界纠纷,下令在乌拉特三公旗的脑包处筑一照壁作为两旗的分界标志,因东还有土默特旗的脑包,故起名为西脑包大照壁。西脑包大照壁位于今东河区西脑包大街西端路北,照壁呈南北走向,面向东西。壁高六米,厚一米五,壁长十二米,基座由青石垒砌,壁面用青砖砌筑,顶檐下有成排的如意头砖雕装饰,顶部由绿琉璃瓦覆盖。照壁的东面筑有两座神龛,南神龛供奉观音菩萨,北神龛供奉孤魂像,对应的是土默特旗地界,意为观音保佑降福,孤魂庇护亡灵。照壁的西面也筑有一座神龛,供奉的是韦驮菩萨,对应的是乌拉特三公旗的地界,意为驱除邪魔外道,守护佛法和庙宇。

  西脑包大照壁建成后,成为当时老包头的标志性建筑,不仅解决了乌拉特三公旗与土默特旗的地界问题,而且成为包头沟通联系外界的重要支点。相传大照壁建成后,各路商人纷纷在此落脚,有的开设商号,有的垦荒种地。据资料记载,清光绪年间,西脑包已有百十多户人家。著名的乔家大院创始人乔贵发就在西脑包经营豆腐和豆芽生意,同时向过往的旅蒙商供应牲畜和草料,在此捞取了乔家的第一桶金。后来这里逐渐形成村落,成为商贸往来的一处驿站。

  西脑包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行可达京津张等地,西行可达河套平原,也可通往后草地,还可直达新疆等地,是各路商人的必经之地,而在西脑包大照壁也曾发生过许多往事。1903年,大照壁成为包头和五原县的界标。1926年10月,五原誓师后的冯玉祥将军回到包头,在西脑包大照壁枪杀了萨拉齐哥老会龙头王肯堂。1927年5月,瑞典人斯文·赫定率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进驻包头西脑包,在这次考察中,中国科学家丁道衡发现了白云鄂博。1932年1月,北洋军阀吴佩孚来包,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在大照壁举行了极为隆重的迎接仪式。1999年4月,西脑包大照壁被列入包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如今,随着包头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四合院和老照壁都已成为历史,西脑包也作为昔日的一个村庄融入东河城区。但西脑包大照壁依然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还在讲述着往日的故事。


[责任编辑: 韩伟丽]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